□ 记者 张涵博
大暑过后,骄阳似火。在西安市周至县青化镇陕西长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基地,一排排陕西卫矛苗木郁郁葱葱,长势正盛。
“我们培育的陕西卫矛,不仅在省内市场受到欢迎,还销往西北其他省份,尤其是新疆、宁夏,订单一直不错。”公司负责人曾建辉一边查看苗木生长情况,一边介绍,“眼下高温高湿的气候格外利于害虫和病菌繁殖,因此,最近的重要工作就是病虫害防治。”
陕西卫矛,又名金线吊蝴蝶、摇钱树,是陕西十大乡土树种之一。该树种喜欢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易于栽培,是优良的观果植物树种。每到金秋时节,通红的四翅蒴果垂挂叶间,微风轻扬,果实如群蝶翩翩飞舞。
“秦岭地处中国南北方的交界线,独特的自然特性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植物资源极为丰富。”陕西卫矛的热销,正是秦岭乡土植物潜力的一个缩影。常年与植物打交道,省政协委员、西安植物园科普宣教中心副主任谢斌深知秦岭作为“中华基因库”的珍贵,这里分布着4800余种植物,仅多年生草本花卉种类就有1800余种。
对于陕西乡土树种的保护应用情况,谢斌有些担忧。他说,城市绿化中,乡土植物在本地的应用不足,街头和市场常见的月季、郁金香等多依赖进口,科研院所的许多育种成果躺在实验室,难以转化为园林绿化的“活风景”。
面对这些问题,国内已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四川省成都市已着手驯化培育10余种具有横断山脉特色的乡土植物,这些植物不仅经济适用,而且养护成本低。如今,由这类乡土植物构建的绿化景观,正逐渐成为城市风貌中的亮眼底色与鲜明标识。
今年省两会,谢斌提交了《关于加强乡土观赏植物资源保护及应用的提案》,建议开展我省观赏植物本底调查,发掘、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一体化推进,园林绿化优先采用乡土树种草种。
这件提案引起省林业局的高度重视。该局第一时间组织专班研究,并专程前往西安植物园与委员面对面沟通。在答复函中,省林业局有针对性地梳理了现有工作成效,表示积极采纳委员的提案建议,持续采取有力措施。
种质资源是乡土植物生存与延续的根基。省林业局介绍,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包括红豆杉、七叶树等观赏植物在内的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5处,收集保存乡土观赏植物在内的9个树种的种质资源2万余份,保存面积1.7万余亩。近期正在申报锐齿槲栎、漆树2处观赏植物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丰富我省林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种类。此外,全省首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存工作已启动部署,计划今年底全面完成普查,届时将彻底摸清全省所有类型的林草种质资源家底,为林草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基础。
良种选育方面,省林业局将优化调整现有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增加珍贵树种、乡土树种基地数量,支持有条件的国有林场开展乡土树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优良乡土树种繁育的资金支持力度。
为大力推进种苗花卉产业链建设,今年2月,省林业局制定印发《关于培育七大现代林业产业链 加快推进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意见》。下一步,该局将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推动全省苗木花卉产业技术更新,持续壮大林下经济龙头企业队伍,丰富苗木花卉产业链。
政策发力下,陕西乡土植物正在聚力从“保得住”向“用得好”跨越。今年3月,上海买家丁丁在网上购买陕西羽叶报春后,对这份来自陕西的“春意”赞不绝口,“淡淡的紫色太‘仙’了,花期长,状态也好!”
喜爱的背后,是陕西将珍稀植物从野外回归生活的探索实践。作为种质资源“失而复得”的典型,陕西羽叶报春最早于1904年在秦岭南部被发现,此后百余年间,野外再未寻到其踪迹。直到2022年,汉中勉县新铺镇七姊妹村重现野生植株。秦岭国家植物园与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的专家立即开展深入考察,启动保护研究工作。经过精心培育,今年春节前,陕西羽叶报春走向了市场。
点赞的同时,谢斌期盼着更多陕西乡土观赏植物能融入寻常百姓生活,点缀城市街巷。
如何让乡土树种更多应用于园林绿化?他希望有更多力量参与其中,“接下来,我会持续关注这一领域,整合提案内容,向城管部门提出相关建议,助推乡土植物逐步融入城市生态空间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