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闫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部署。陕西作为科教资源大省,“十五五”时期,如何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报特邀三位省政协委员,围绕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产业融合等话题建言献策。
【本期嘉宾】
周 鑫 省政协委员、西安睿博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江海 省政协委员、陕西爱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胜利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秘书长
激发民企创新活力 强化产业链协同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民营科技企业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数量突破300万家,占科技企业总数的85%以上,全年研发投入超过2.5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60%。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但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仍需多方合力。”省政协委员、西安睿博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鑫认为,当前陕西民营科技企业面临着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问题,有待从政策、协同、资源等多维度破解。
周鑫建议,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通过财税补贴、专项基金支持等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同时要推动民营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在资源支撑上应推动陕西工业大数据部分开放共享,为民营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市场分析等数据支持。
“要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大飞机配套、商业航天供应链,发挥3D打印技术优势,为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周鑫同时建议,要在能源技术研发与生产领域提质增效,鼓励民营企业联合陕西本地大型工业能源国有企业一起共建创新联合体,在陕北能源基地建设示范项目,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落地应用。针对物联网产品、芯片、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设立专项规划,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建设中,为民营企业预留市场份额,给予充足的科研创新机会。
围绕加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创新,周鑫认为,可通过混改或合资的方式,发挥国有企业规范与民营企业灵活的各自优势,鼓励双方在“卡脖子”技术上联合攻关,推动实现成果版权共享。
优化人才政策体系 释放企业育才潜力
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产业需求的适配程度直接决定着创新效能转化效率。
数据显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精尖缺”人才的渴求呈现指数级增长,仅智能制造领域,预计2025年人才缺口将突破700万人,而现有政策供给在人才结构优化、区域均衡配置、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仍存在明显滞后。
“科技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当前我省的人才政策与产业需求、人才需求的适配性仍有提升空间。”省政协委员、陕西爱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江海认为,现有人才政策存在对我省区域产业结构考虑不足、支持方式单一、用人单位参与度低等问题。
杨江海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省人才评审多采用统一标准,未针对不同产业领域设置差异化条件,导致获得支持的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政策支持以资金为主,对科研工作的支撑不足,部分人才缺乏建言献策的渠道。政府在人才选拔中主导性较强,用人单位需求难以及时纳入评选过程,可能出现“人才优秀但与单位发展不匹配”的情况。
杨江海建议,应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优化人才选拔程序,提高企业在评审中的参与度,避免企业人才与科研院所人才“一刀切”式评选。要通过博士后工作站、企业人才访学等形式,帮助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推动省属重点企业与院校开展人才双向兼职,加速成果转化。要针对重点产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设置单独支持名额和差异化评审标准,让“谁使用、谁评价”的模式落地,让人才政策真正契合产业发展,使人才价值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释放。
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推动创新产业融合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当前陕西在成果转化、协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短板。”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秘书长李胜利说:“据2023年数据,我省科技成果省内承接率不足20%,大部分流向省外,供需信息不对等、地市服务平台缺失是其中重要原因。”
李胜利建议,要从机制入手打通转化堵点。一方面,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形成转化网络,同时应建立成果项目库、需求库,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另一方面,要改革成果转化机制,试点“先赋权后转化”模式,允许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占股,简化高校国资审批流程。
他认为,应推动“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企业专家参与高校课程设计,同时应设立联合博士后工作站,定向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要让科研院所走到企业身边,让本地企业愿意接、接得住成果,形成“创新—转化—产业”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优化金融支撑,扩大秦创原科创基金规模,设立风险补偿池,推广“研发贷”“知识产权质押贷”,降低民营企业创新风险。要建立政府、科技部门、行业协会等协同推进机制,发挥骨干企业、转制科研院所的主导作用,完善地市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