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马尤翼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农业规模化、智能化发展,乡村迫切需要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投身一线。
展望“十五五”,如何上接国际农科前沿、下接地气,推动各类人才在乡村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本报特邀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建言献策。
【本期嘉宾】
乔永信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安康市委会主委
刘俊霞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 锋 省政协委员、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
定点培养“公费农科生”
2024年11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陕西工业、农业、文旅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其中分析指出,陕西农业产业链方面,企业用人需求、农业就业人口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研发类岗位需求旺盛,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技能人才招聘困难。
“招不来学农的大学生,好不容易招到一个还留不住。”“招人难”已成为陕西农企难言的痛点。
如何破解农技“人才荒”?目前,全国已有山东、浙江、江西等10多个省份推行“公费农科生”或类似的教育培养政策,确保学生毕业后回乡工作有编有岗。
“鼓励人才投身农村首先要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面对当下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向陕西农科生推出‘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政策,何愁农业人才不下地?”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安康市委会主委乔永信说,陕西目前实施的公费教育政策主要集中在师范、医学领域,在农业领域只有相关的定向培养项目,没有明确的公费农科生政策。
乔永信认为,陕西“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就可供参照。自该政策实施以来,师范专业吸引力明显回升,之前困扰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他建议,由省政府牵头,教育、农业农村、组织、人社、编办等部门联动协同明确政策,结合乡(镇)基层岗位和村(社区)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需求,制定“公费农科生”招生计划;在省属涉农高校定点培养“公费农科生”,从招生录取、培养模式、就业办法、履约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由省级财政承担“公费农科生”在校期间学费、住宿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公费农科生”毕业后可与定向区域农技推广机构、村(社区)等需求岗位双向选择,签订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纳入事业单位实名制管理。
乔永信认为,应建立“公费农科生”专门档案库,建立以能力、价值、贡献为导向的农业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创新农村基层组织福利待遇机制,对长期坚持一线工作的“公费农科生”在职称评审、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
打造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平台
当前,拥有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新农人”正成为推动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农人不仅包括从事种植养殖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还包括在农村从事科技、管理、运营等新业态的职业人才。”西安翻译学院陕西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霞说,新农人的原点在农村,但他们生产生活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地域局限。
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休闲康养、直播带货……乡村多元资源要素的充分利用,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和业态模式,推动越来越多的乡村产业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价值”。
“乡村就业结构由传统单一走向多元复合,催生乡村新职业不断涌现,这也对乡村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刘俊霞认为,要创新完善“新农人+村集体+农户”联结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打造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平台,激发乡村外流青年人才回乡,建立“新农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乡村产业链与社会网络的融合互动,厚植“新农人”扎根沃土。
刘俊霞建议,建立“云端聚才”服务机制,强化在外人才与乡村之间的精神纽带,搭建线上人才信息采集平台,按照专业领域、技能水平、从业经验等维度对人才进行分类,定期发布乡村发展人才需求信息,建立线上洽谈通道,并根据人才为乡村振兴作出的贡献大小进行量化评分,对贡献突出者提供项目扶持资金、创业补贴等支持,激励更多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实践。
打通乡村“柔性引才”通道
省农业农村厅网站2024年1月发布的《关于“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显示,当前我省农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较少、老龄化严重,难以满足农业生产指导服务需求,特别是缺乏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岗位人才、农业专业服务型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共同支撑,为此亟须加强顶层设计。”省政协委员、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张锋建议,制定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专项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明确人才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人才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政策措施,设立乡村创新创业基金、乡村创业荣誉制度和乡村创业孵化机制,为有志于乡村发展的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创业扶持和荣誉表彰。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通过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大力培养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和专业紧缺人才。
如何吸引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张锋认为,可以采取聘请“周末专家”“候鸟人才”等方式,打通“柔性引才”通道,以灵活方式填补乡村人才缺口。
“乡村的需求往往是‘小切口、大刚需’,这种灵活的‘靶向对接’能让每一次人才服务都直击痛点。”他建议,要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兼职、顾问、短期服务等形式参与乡村振兴。可采取技术咨询、顾问指导、项目合作等方式,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及创新团队,支持“候鸟型”人才兼职创新创业,探索“项目+人才”模式,深化农业人才队伍“百千万”工程,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集聚一批产业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