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提案建议游泳课进校园——
□ 记者 张涵博
连日来,陕西多地持续高温天气,滚滚热浪让游泳成为不少人首选的消暑运动。
8月7日13点,午后阳光正烈,西安市未央区的闪耀游泳馆里,有家长正陪伴着孩子在泳池学习游泳。市民邢晓东说,儿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平时课业繁忙,根本抽不出时间学游泳,“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玩水,趁着暑假有空,专门带他来系统地学习一下,要是学校也能开游泳课就好了。”
邢晓东的期盼,也是省政协委员、民建延安市委会主委高建中长期关注的焦点。高建中说:“青少年对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亲近。”
在高建中看来,游泳课进校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技能、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鉴于每年都有青少年因缺乏游泳技能与水上安全意识而溺亡的事件,通过系统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防溺水及自救互救能力。
然而,现实困境显而易见。高建中在调研中发现,我省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没有游泳馆,个别学校即使有游泳馆,也因经费问题难以运行。这直接导致绝大多数中小学无法有效开展游泳课,成为素质教育一个明显短板。
2024年,在民建延安市委会开展的“用好‘十四运’场馆大力发展赛事经济”调研中,高建中惊喜地发现,延安全民健身运动中心与延安新区部分学校建立的“游泳进校园”合作机制成效显著。该中心联合延安新区外国语学校等5所中小学校,将游泳课纳入学校社团课程体系,针对小学三年级和中学一年级学生,系统开展游泳技能和水上安全知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记者从延安新区外国语学校获悉,以该校七年级学生为例,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100%的同学通过了“水中漂浮”和“蛙泳基础”考核,85%的同学能独立完成50米连续游泳。
“游泳课进校园的难点之一在于学校的安全管理责任。而‘延安模式’中,专业机构的大巴车直接从学校接走学生,并提供课程、师资及安全支持,解除了学校的后顾之忧。”如何让“延安模式”在全省推广开来?今年省两会上,高建中提交了《关于创新游泳课进校园机制、补齐中小学游泳课缺失短板的提案》。
他建议,创新工作机制,尽快制定我省推进游泳课进中小学工作实施方案;针对游泳设施欠缺的短板,遴选条件较好的场馆与学校开展合作试点;建立学校游泳场馆开放共享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公共教学设施效能。
“提案交办后,省教育厅、省体育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主动与我对接沟通。”高建中表示,尤其令他满意的是,省教育厅针对提案内容采取“清单式”逐条答复,不仅精准回应了每一项建议,更做到了有问必答、答必有据。
记者了解到,2025年4月,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体育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陕西省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三年行动计划》。目前,省教育厅正会同省体育局研究制定《陕西省中小学游泳课程推广实施方案》,拟明确课程目标、课时标准、师资配置及安全规范,将游泳技能与防溺水安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具体举措方面,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计划遴选一批条件较好的游泳场馆与学校开展合作试点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游泳学习机会。此外,省教育厅鼓励学校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对现有场地进行合理改造,探索利用校园空间打造轻量化游泳设施,以满足学生游泳教育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
针对促进游泳场馆社会共享的建议,省教育厅表示,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推动设有游泳场馆的学校在满足自身教学需求的前提下,有序向周边中小学校开放游泳场馆。
“会游泳太重要了!”高建中说,除了在省级层面建言,作为延安市政协委员,他在今年市两会上也提交了相关提案,呼吁在延安通过创新机制,推动中小学开设游泳课程。
提案办理过程中,延安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与高建中共同到延安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实地调研。市教育局表示,将加强外部资源引进,指导学校与社会游泳资源开展合作,试点推进中小学游泳课教学,通过全面强化“教会、勤练、常赛”实践,切实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