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政协探索建立委员工作室强化委员一线履职记事
□ 首席记者 李荣 记者 樊星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组织的“细胞”,政协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协委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做好新时代政协工作中,如何强化和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今年以来,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履职理念,立足“让政协走进群众,让群众走进政协”的需求,着力促进政协委员深入一线履职,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渭南市政协紧扣政协履职提质增效工作主线,谋划新思路、开创新局面,探索建立了委员工作室,倾力服务大局、真情服务群众。
11月9日,记者通过采访委员工作室建设情况,深入了解渭南市政协有序推进政协委员工作室创建所做的探索之举。
“我们以界别为依托,首批成立了5个委员工作室,目前运行效果良好。”渭南市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魏芳莉说,如何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深入开展“双走进”活动,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这是今年以来市政协党组一直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
立足人民政协新时代新方位新使命,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渭南市政协党组会议研究决定,按照“学习交流的新载体、联系群众的新纽带、协商民主的新路径、团结联谊的新平台”的创建标准,开展委员工作室创建活动,选择有界别代表性、有为民服务情怀、有组织协调能力、参政议政热情高、在本区域有影响力的委员,按照《政协渭南市委员会委员工作室工作制度(试行)》,建立委员工作室,推进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向群众延伸,打造新时代渭南政协工作新品牌。
让群众感受到“委员在身边、身边有委员”,让委员有“家”的存在感、归属感和责任感。9月3日,在渭南市政协首批5个政协委员工作室授牌仪式上,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陈俊哲鼓励委员们要大胆创新履职,积极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结合的具体方式,紧扣政协履职提质增效工作主线,紧扣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政协委员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努力把政协委员工作室做出品牌做出亮点。
11月9日清早,今年67岁的渭南市民赵安邦吃过早饭,拿起毛巾把桌上的二胡又擦了一遍。这天下午,他要带着这把二胡去参加渭南市民俗秦声演艺团的惠民演出。“这场演出多亏了我儿子赵哲勋委员工作室的帮忙,要不是他帮忙,还不知道要拖到啥时候!”提起这场惠民演出,赵安邦对赵哲勋委员工作室满口称赞。
赵安邦是渭南市民俗秦声演艺团的一名成员。11月初,他所在的演艺团想在渭南市沋河公园举办惠民演出,但在和公园协调场地时遇到了困难。“大家就想在公园进行演出,谁知还需要提前审批,繁琐的手续让我们很头疼。”正在犯难之际,他想到了儿子的委员工作室。
11月6日上午,赵安邦和演艺团的几位老人向渭南市政协委员、市脊柱康复医院院长赵哲勋表达了诉求。
“老人办演出是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既然找到我,我就要作为委员竭尽所能办好这件事。”赵哲勋在了解情况后,随即联系到沋河公园管理处和渭南市园林绿化处,经过沟通协商和提交一系列材料后,当天下午,一份由渭南市园林绿化处出具的《渭南市临时占用城市公共设施》批准书交到了赵安邦的手里。
对于儿子担任政协委员,赵安邦一度并不支持。“经常外出视察调研,难免会影响医院工作。”但自去年以来,赵安邦发现儿子每次参加政协活动都会带来新信息,特别是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经过调研转化为提案提交后问题得到了解决,他觉得儿子当委员“当得好!当得值!”
“我现在是百分之二百支持他参加政协活动。”赵安邦笑着说。
赵哲勋表示,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今后还将继续带领医护人员开展送医下乡、进社区活动,为群众进行脊柱健康普查,为贫困患者免费治疗,用实际行动践行委员的责任担当。
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政协委员的职责所在。委员工作室的建立,能够真正实现政协工作的双向发力,既就有关问题建言资政,又在有关方面凝聚共识,使政协履职活动能够更多地办在基层、放在一线、走近群众身边,实现了政协工作紧紧地联系群众,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同频共振。
走进位于渭南市乐天国际12楼的陕西齐一律师事务所,楼道墙上“王松涛委员工作室”及写有工作室委员简介、工作职责、活动制度、接待流程等的牌子格外醒目。
9月3日,以渭南市政协委员、陕西齐一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松涛名字命名的委员工作室挂牌成立。这个委员工作室由5名政协委员组成,主要工作是倾听企业声音,了解企业意愿,为来访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目前我们主要以线上咨询为主,下一步还会发展线下服务。”王松涛表示,今后要进一步立足本职工作尽心履职,倾心做好公益普法宣传,在营商环境、法律援助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委员工作室密切联系界别群众的作用,为企业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服务。
为了让委员工作室真正成为委员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直面问题、高效履职的平台,成为推进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渠道,在制定委员工作室工作原则时,渭南市政协坚持市县联动、属地管理,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要求,明确委员工作室要做到“八个有”,决不能流于形式。“八个有”即:有固定工作场所、有工作室标识牌、有牵头人和参与委员介绍、有委员联系方式、有服务内容、有服务时间、有工作制度、有规范的服务记录。同时要求市政协各专委会,要加强委员工作室的对口联系与协调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其创造更好的知情明政、沟通顺畅、资源整合等良好条件,着力打通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如今,这些委员工作室正成为委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助推器。
走进渭南市政协委员、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姜通的委员工作室,这里建有“楼小二”企业服务驿站。该服务驿站通过全程代办园区内中小企业相关手续,简化办事流程,紧密服务企业,实现了企业“零跑腿”不见面办理。
来到设立在渭南北站下沉广场青年综合服务中心的赵超委员工作室,记者了解到,自委员工作室挂牌以来,充分发挥委员自身专长,通过定期接待青年群众、开展青年座谈会,做好青年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等工作,以及收集、整理、反馈社情民意,真正做到了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
“委员工作室扎根基层一线,融入群众之中,是委员履职的大平台、政协工作的好抓手、服务群众的新载体。”渭南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贺韧说,政协委员来自不同行业领域,如今通过搭建委员工作室,使原本分散在各行各业的委员被组织起来,形成了履职合力,在倾力服务大局、真情服务群众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为建立健全委员工作室考核机制,鼓励委员创新性履职,渭南市政协对考核优秀的委员工作室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委员工作室将予以撤销。此外,政协委员领衔或参与委员工作室服务情况,也将纳入政协委员履职情况量化管理。
边实施、边总结,边完善、边推进,渭南市政协在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工作中,着力为委员搭建更好的履职平台,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和委员就在身边,有效提升了双向发力工作的覆盖面。
服务中心任务展现新担当,坚持双向发力实现新作为。魏芳莉表示,渭南市政协将在总结建设经验和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力争尽早再创建6个委员工作室,不断推动委员工作室向基层延伸,推动政协履职工作从“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