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汉台区政府与区政协联席会议侧记
□ 记者 谢昊天 康斌
10月23日,汉中市汉台区政府与区政协召开联席会议,围绕全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开展专题协商,为奋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
今年以来,汉台区制定印发《“千万工程”(2023—2027年度)实施意见》等文件,将全区106个村纳入5年创建规划,构建“三横三纵”示范带,坚持优中选优,筛选确定创建9个省级示范村和24个市级重点村,坚持全区“一盘棋”,由点及面、梯次推进、迭代升级,推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区。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
“汉台区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对照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调动群众共同参与的机制不健全、群众主动参与的动力还不够等问题,‘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区政协委员、老君镇党委副书记孟磊说。
如何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孟磊建议,充分保证农民在“千万工程”规划编制、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服务提升等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并对执行好、有亮点的村予以资金和项目倾斜,激发群众参与“千万工程”的内生动力。同时,进一步拓宽宣传途径,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展示农村全方面变化,鼓励和吸引更多群众主动投身“千万工程”建设,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
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最迫切的是要解决“人、钱、地”的问题。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汉台区如何破解这些“痛点”?
区政协委员、民盟汉台区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肖倩倩建议,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培育,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完善优秀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向农村派驻的专项计划,创造工作岗位,为青年人才下乡提供支持,建强后备人才队伍。结合村庄实际,对既有人才开展针对性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技能,以适应乡村治理的新要求。同时,制定完善乡贤及返乡青年创业优惠政策,激励本地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针对农村未能充分利用场所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情况,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汉台区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赵建涛建议,优化功能,将农村公共活动场所打造成群众的文化俱乐部,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体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文体娱乐、图书阅览、戏剧排演等多元化服务。定期开展法治教育、科普教育及先进典型事迹宣传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幸福感。
区政协委员、陕西日新科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加超在调研中发现,农村环境保洁及污水沟渠、道路管网、美化亮化、文化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均需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村级经济普遍较弱,无法长期投入。他建议,探索建立“千万工程”建设资金项目统筹机制,加大资金争跑整合投入力度,进一步吃透政策,加强上下沟通,争取更多上级资金项目落地。发挥好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进来,提高群众对“千万工程”的知晓率与参与度,共同推动“千万工程”建设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区政协委员、陕西金谷珍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继军建议,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着力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大户+普通农户”的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特色品牌集中化、统一化、现代化发展,持续推动“皇塘鲜桃”“福运锦鲤”“褒河蜜橘”等特色品牌发展壮大,以优质品牌效应带动镇村经济效益双提升。同时,通过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平台开展广泛推介,进一步扩大特色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