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工作

建言资政献良策 凝聚共识促发展

——志丹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侧记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5-12 10:05 【字体:

□ 实习记者 白小芳 记者 贺鹏飞

五月的志丹,草木葳蕤、万物竞发。5月9日,志丹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5位政协委员带着对志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深关切,依次走上发言席。他们的发言,既有对未成年人保护短板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公共卫生体系升级的系统谋划;既聚焦教育均衡的“关键小事”,也关注民营经济的“成长烦恼”,这些带着“泥土味”和“烟火气”的建言成果,汇聚成助力志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县政协常委叶小锋指出,当前未成年人保护面临三重困境:社会服务供给不足,心理健康、法律援助等机构数量偏少;网络保护“防线松动”,部分游戏平台、电竞酒店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形同虚设;司法保护执行“温差”明显,法规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

“保护孩子,要让‘软需求’获得‘硬支撑’。”叶小锋建议,通过校园安全教育、社区模拟演练等方式,让自我保护意识入脑入心;构建“政府+学校+社会”联动机制——教育部门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课程表,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常态化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打好“组合拳”,筑牢安全防护网。

“疾控体系是守护健康的‘前哨’,设备老旧、数据孤岛等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县政协常委陈丽表示,全县疾控实验室设备达标率低,农村地区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信息化平台尚未实现医疗机构全覆盖;人员队伍力量薄弱等都是疾控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

“硬件要硬,软件要活。”陈丽建议,通过定向招聘引进检验、流调等专业人才;为实验室配备便携式检测设备和自动化分析仪器;搭建“疾控大数据中心”,打通医院、社区、疾控中心的数据壁垒,让疫情预警从“事后响应”转向“事前预防”;针对农村地区,实施“饮水安全攻坚”和“疫苗接种惠民”工程,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强化保障措施,确保长效运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群众“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当乡镇学校只剩下十几个学生的时候,教育资源还如何高效配置?”县政协委员白晶晶调研发现,城乡教育“双轨分化”加剧,乡镇学校因生源萎缩陷入“资源闲置”与“师资短缺”的恶性循环,部分教师因家校矛盾“畏难退缩”,家庭教育缺位问题在单亲、留守家庭中尤为突出。

“让乡村孩子享受公平教育,要从‘心’和‘制’两头发力。”白晶晶建议,建立教师“减负清单”,剥离非教学任务,让教师回归课堂主阵地;实施“名校+乡村校”结对工程,通过线上同步课堂、教师轮岗等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创新“家校社”协同机制,邀请退休教师、乡贤担任“家庭教育指导员”,用“接地气”的方式传递科学育儿理念。白晶晶特别强调,要为乡村教师解决住房、婚恋等实际问题,让人才“下得去、留得住”。

近年来,志丹县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持续强化政策扶持、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县政协委员张英英指出,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问题,创新所需的资金、人才、技术要素短缺,制约技术改进与自主创新,削弱核心竞争力;部分企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加之融资渠道不畅、营商环境待优化,导致发展信心不足、投资意愿减弱,多元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且融合度不高。

“破局之道在于‘专精特新’。”张英英建议,强化企业培育,引导民企聚焦主业、因地制宜推动“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培育综合实力强的标杆企业;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项目;优化营商环境,破除要素使用与市场竞争壁垒,解决融资难题,强化执法监督,确保政策精准落地。

“妇女能顶半边天”。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生活在乡村的广大妇女也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年轻人口外流导致留守妇女呈现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等特征。县政协委员刘文娟指出,传统观念束缚使其在家庭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就业意愿与技能水平不足,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要让妇女从‘旁观者’变成‘操盘手’。”刘文娟建议,凝聚思想共识,通过妇联组织宣传引导,增强妇女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参与热情;赋能创业创新,依托榜样示范培育高素质女农民,支持参与“庭院经济”及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壮大“妇字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家庭治理,发挥妇女在社会治理和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引导妇女从“家门口”走向“产业链”;开展“和美家庭”创建活动,组建“妇女议事会”参与基层治理,用良好家风带动乡风文明,同时加强网络反诈宣传,守护好农村家庭“钱袋子”。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