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荣
“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值得全社会关注。”3月20日,在省政协十二届七次常委会议第三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成文谈及大气污染防治时直言,虽然我省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任务依然艰巨。
2018年,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13个市(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为242.8天,同比增加4.3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9天。
“虽然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好,但由于产业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不合理,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环境容量,空气质量从根本上改善难度大。”王成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举例说,目前,全省61%的二氧化硫和62%的氮氧化物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值的3.9倍和3.6倍。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如何加大关中地区污染防治工作?王成文建议,要加快火电企业重新布局,严禁关中地区新办火电企业,现有火电企业严禁新上扩能项目,对关中地区煤电企业实施搬迁或关停;实施高排放企业关停或搬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清洁能源替代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能源,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近年来,我省科学构建网络化管理体系,全力推进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也普遍存在大气自动监测站点数量不足、监测点位设置不合理、垂直高度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科学治霾水平。省政协常委、西安市司法局局长张华俊在发言中说,“治污减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科学、翔实的基础数据做支撑,更依赖可靠、具体的科学方案做基础。”张华俊建议,要增加大气监测微站数量,合理布局,尽快组网,实现与国控省控点数据共享,及时、精准提供污染信息,以便分析研判,准确把握源头;加强控制臭氧超标,控制地面扬尘,建立目标清晰、科学合理的近中期管控策略,依法依规科学治霾,有序推进各项治污减霾工作落地落实。
一直以来,土壤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与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基础。在第五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常委、陕西科技大学副校长王学川谈及土壤污染修复时说:“空气好不好,水是否干净,大家都能感受到。但土壤是否被污染,我们看不到、闻不见。”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修复周期长、治理难度大,与大气、水相比,土壤污染治理之路更加漫长,加上工业排放与污灌等长期历史遗留问题,土壤污染“后遗症”相当严重。
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步入法治时代,“净土保卫战”正式纳入法治轨道。在王学川看来,虽然我省重金属污染排放量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作物及人体对重金属吸收、富集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基于我省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严峻形势,王学川建议,要制定长期性、符合科学规律的土壤污染修复计划,增加省级土壤污染修复研究平台,开展不同生态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设立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专项基金,制定省内土壤污染修复从业标准,严格执行土壤污染修复企业资质审查;通过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示范,推动我省生态与环境领域成熟技术输出与成果转让,在丝绸之路沿线进行土壤修复技术推广。
【编辑: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