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旺季,秦兵马俑博物馆游客爆棚。记者 杜静波 摄
□特派北京记者 原登荣
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的热播,“老古董”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博物馆也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成地方旅游的“爆款”景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关注度升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分布在广袤大地上的遗产正在“活起来”。在此过程中,博物馆也遇到了“成长期的烦恼”。
刘玉珠委员:博物馆要坚持亲和不媚俗定位
针对时下博物馆人满为患现状,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表示,博物馆正处于“成长期的烦恼中”。
刘玉珠说,目前,博物馆的社会需求比较大,在最近3年中,每年进入博物馆参观的人数增量都在1亿左右,到去年年底博物馆参观人数已达4.08亿人次。全国每年新增的博物馆在180家左右,全国在各级政府备案的博物馆就达到了5136家。
今年春节,各地博物馆达到了“人气爆棚”的地步。刘玉珠给出一组数据:根据国家旅游研究院的统计,今年春节7天,4.15亿旅游人次中有40%以上走进了博物馆,这也说明大家对博物馆的厚爱。
“当前,民众对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博物馆所能提供的供给和服务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刘玉珠表示,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路要走。今年将紧扣博物馆职能定位,围绕难点下大力气解决,争取和有关部门共同出台推进博物馆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满足参观者需求。
“博物馆首先是文化遗产机构。尤其是对于遗址类和古建筑类博物馆而言,保护是第一位的。”刘玉珠说,博物馆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教育机构,不是庙会、集会和娱乐场所,它应该是高尚社会风气展示和引导的场所。“博物馆高雅而不深奥,亲和但不媚俗,这是博物馆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底线。”他说。
宋亚平代表:整合资源组建博物馆联盟
在陕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亚平认为,博物馆既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的浓缩,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而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打造博物馆对提升城市形象、发挥文化积极作用意义重大。”宋亚平说。
数据显示:陕西历史博物馆从建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上亿人次。今年春节期间,共有1196万人次在陕西文博单位里体验传统文化,“博物馆里过大年”已成为一种新年俗、新时尚。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走进博物馆,进一步推动陕西乃至全国博物馆发展已显得尤为迫切。宋亚平说,引导各地做好博物馆发展规划很重要。在加快新建博物馆步伐的同时,应整合现有博物馆资源,通过组建博物馆联盟,实现行业资源互补、强强联合,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她建议,加快政策整合力度,让已有的利好政策尽快落地,给予非国有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在职称评定、税费减免等方面更多优惠政策。
“在新时代,要更新博物馆建设理念,既重视文物展示,又重视数字博物馆建设,做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探索体验互动模式,利用拍摄、扫描、特效制作等技术将馆藏转化为数字信息,方便公众随时随地查阅、参观和体验,让文物‘活起来’,以留住观众。”宋亚平同时建议。
【编辑: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