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昝林森委员:建设秦岭珍稀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基因库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3-10 08:56 【字体:

委员之声配图(1482886)-20250310085514.jpg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昝林森

□ 特派北京记者 张涵博 文/图

巍巍秦岭,泽被万物。秦岭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动物种类丰富,珍稀濒危保护动物众多,有脊椎动物848种。其中兽类7目33科14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我国特有种38种。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掰着指头如数家珍:“其中典型的代表物种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朱鹮、金钱豹、云豹、林麝、中华秋沙鸭、秦岭细鳞鲑、中华虎凤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昝林森说,近年来,陕西省组织省内外相关专家在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秦岭地区旗舰物种保护技术研究取得关键突破,不仅为人工繁育、种群优化、疾病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更为构建“遗传资源数字化管理-濒危机制深入解析-种群复壮精准实施”的完整技术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秦岭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体系仍存在系统性短板。

对此,昝林森建议,将秦岭珍稀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安全专项规划,建立“中央财政专项+省级配套+社会资本参与”的三级长效投入机制,定向支持科研基础建设,优先保障基因库标准化实验室建造、超低温存储设备配置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创新专项,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生物技术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多层次推动国家级濒危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研究中心建设进程。

在创新协同管理模式方面,昝林森建议,组织国内有关科教单位的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团队、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机构和地方管理部门,统筹推进秦岭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建设和种群监测,建立长期遗传监测数据库,定期收集重点保护物种及环境DNA样本,开发遗传多样性衰退预警系统,建立生物多样性安全响应机制。

他还建议,设立科技攻关专项,支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及科技手段,持续完善基因库技术体系,建立秦岭珍稀野生动物的高精度基因组数据库,深度融合大数据模型和人工智能,形成“动态种群监测-遗传风险评估-保护决策支持”的智慧保护体系。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