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生上门为留守老人姚宝珍做免费检查
□ 记者 李彦伶 文/图
“救死扶伤是一份责任;守望乡亲是一种情怀!”
这是老村医刘永生厚厚的日记本中的一行文字。
3月29日,阳光明媚。中午时分,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卫生室坐满了患者,刘永生有条不紊地给他们诊疗。
刘永生从医四十二年来,视病人为亲人,默默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被百姓亲切地称为“身边的守护神”。
接生过500多个孩子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年幼的刘永生意外骨折,因贫穷拿不出钱治病,村支书给他的母亲送来20元,解了燃眉之急。
高中毕业的刘永生回到家乡。那个年代,麻疹病肆虐,乡亲们对此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离世。村里一户人家唯一一个男孩因麻疹去世,刘永生心如刀绞,再也坐不住了。
他悄悄地抱回一大摞医学书,一头扎进房里,竟研制出了治疗麻疹的偏方,患病乡亲服用后效果很好。自己的偏方能让人摆脱死神的束缚!刘永生喜出望外。那一刻他坚定了立志行医救人的信念;也是在那一刻,他与行医结缘,一干就是42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作为当地唯一一个接生员的刘永生,曾经一个晚上接生三个孩子。有一次,面对一名大出血的产妇,刘永生第一时间将产妇送到县级医院救治,不巧当时正遇上县医院血库缺血。医生焦急地问:“家属谁是B型血?”在产房外等待的刘永生立刻站起来说:“我是,抽我的!”当鲜血缓缓地流进产妇的体内,刘永生才深出一口气。
几十年来,刘永生已经接生500多个孩子。
村民对刘永生满怀感激
提起刘永生,杨家庄6组村民张常军满怀感激。
1991年夏天的一个深夜下着瓢泼大雨。张常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亲病情复发,他赶到卫生室向刘永生求助。得知老人病情严重,二话没说的刘永生连忙穿上衣服,忘了打伞提起药箱就向张常军家赶去。老人因救治及时,病情得到了控制。
57岁的村民盛学义,六年前患脑梗,在大医院诊断无法治疗。回村后,家人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请刘永生上门再看看。“能看!”刘永生的诊断让患者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从那天开始连续三个月,刘永生每天都会按时来到患者家中,为他针灸、按摩、打针。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三个月后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看到患者康复起来,自己真是比家属还高兴!”刘永生脸上露出喜悦。
代子营镇歇马村距离荒移村有十里的路程。家住歇马村的张红敏身体不舒服就赶到荒移村卫生室治疗,“刘医生这里不仅药价合理、收费低,服务还特别好,而且扎针经常免费。”
为了给百姓看病,刘永生先后垫付近五万元,被赊欠的医疗费达二十余万元,但他从未向任何人开口要过账,还主动撕毁账本。
村民吴凤翔和患有脑梗的老伴张凯凡因身体不好,有个头疼脑热的经常来找刘永生看病,“每隔几天刘大夫都会上门为我和老伴免费做检查,我们真离不开他!”
采访间隙,刘永生的儿子刘博手中抱了一捆带着泥巴的菠菜匆匆赶回来。“拦也拦不住,硬塞到我手里的!”刘博说,帮患者看完病,淳朴的村民硬是塞给他一捆自家院子种的菠菜,以表谢意。
儿子刘博也跟刘永生学医,打算接他的班。
自家新房借给村民娶媳妇
四十二年如一日。刘永生先后接诊病人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次,不仅默默地守护村民健康,而且还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三十年前,谢芳喜兄弟三人因私制爆竹引起爆炸受了伤。顿时生活陷入了困境。得知情况的刘永生跑到谢家,掏钱带他们辗转西安、郑州看病。到了谢家老二谢芳喜找媳妇的年龄了,别人介绍的二十一个姑娘都因为谢家贫穷而转身离去。这时刘永生出面向人家保媒说:“赶结婚,房子啥都有!”他不顾妻子的极力反对,毅然搬出了刚盖好不久的新房,一家老小住进了村卫生室,而谢芳喜则搬进他的两层小楼。随后,刘永生又自讨腰包为谢芳喜购买了犁地车。
刘永生的做法,妻子王榜花无法理解,不吃不喝和刘永生做斗争。王父得知情况后,亲自赶到家中为女儿做工作,王榜花逐渐理解了丈夫,并开始支持他。
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做公益
刘永生用他的大爱和善举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16年,一支由农民、理发师和厨师等组成的“刘永生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了,下辖十七个分队,一千多人,志愿者们利用节假日,参加公益事业,弘扬社会正能量。
2017年,刘永生当选为潼关县政协委员。刘永生表示,将利用好政协平台,将老百姓的呼声带给党和政府。
“医者的从医之路,一定要将慈爱和善良作为追求的目标,从生命的神圣来看待日复一日的诊疗工作。我的‘中国梦’就是当好‘健康中国’的守门人。”刘永生这样诠释自己对医者的理解。
刘永生的付出得到了社会认可。他先后荣获“潼关县道德模范”、“最美渭南人”、“渭南市扶贫济困优秀党员”、“渭南标杆”、“中国好人”、“陕西省优秀乡村医生”、“三秦最美医生”、“陕西省第四届道德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白求恩精神奖”、“中国好医生”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渭南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2016年9月,刘永生的先进事迹入选陕西省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读本。2018年2月,陕西省委授予刘永生“三秦楷模”荣誉称号。
【编辑: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