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史春秋

难忘的笔记本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7-11 09:03 【字体:

□ 辛恒卫

上世纪70年代,我上小学,每当去公社供销社商店买东西,都会多看几眼文具柜台里摆放的各种笔记本。那时候,作业本是用五分钱一张的油光纸,裁成32开纸页,自己用订书针钉成的小本本,笔记本则要好几毛钱甚至一块钱才能买到。

那时候,记不清是老师的要求,还是各自的爱好,小朋友们都喜欢把看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看到有的同学用那种既精致又漂亮的笔记本摘抄词句,我心中无比羡慕,笔记本成了我梦寐以求的美好物件,可是家里穷买不起。

从小喜欢学语文,平时与语文老师很亲近的我,小学毕业时也想给老师送个纪念品。送什么好呢?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给老师送个笔记本留作纪念最合适。没钱买笔记本,咋办?我就把家里的三枚鸡蛋拿到供销社,换了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并在扉页上写下美好祝词。

上了中学,我对笔记本的喜爱有增无减。同学们有时会互相赠送笔记本,我的美女同桌就收到过一本——有同学要转学到外地,临走时送给她的。那是一本印有两朵玫瑰花的塑料皮包装的笔记本,我不止一次地拿起那个笔记本把玩。有一次,同桌说:“你这么喜欢这个笔记本,送你吧。”尽管心里特别喜欢,但我还是拒绝了,毕竟这个笔记本在我心里实在是太贵重了,我怕自己承受不起。

直到1979年冬季参军时,在欢送新兵入伍的座谈会上,公社武装部送给我一个笔记本,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个笔记本。笔记本红色塑料封皮上印刷着两位解放军战士持枪守护在高原哨所的图案。就是这个16开大小、具有象征意义的笔记本,激励我保家卫国,我无比珍惜。现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依旧完好地保存着它。

翻开笔记本,第一篇是我写的“第一次坐火车”。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40多年前那个冬天,我和战友们坐着专门运送新兵的闷罐火车去参军,里面没有座椅,没有货架,没有窗户。大家都站着,累了就把背包放在脚下坐会儿,困了把背包打开躺在上面,闷了大伙就轮流站在闷罐车门口,看看外面飞速后退的村庄、大山和树木。每到一个兵站,都要下车到预定的餐馆吃饭。吃饭只有20分钟时间,吃完饭又迅速上到火车上,重复着坐车的程序。就这样整整24个小时,才来到部队所在地甘肃武威。第一次坐火车的所见所闻,我都写在了笔记本上。

在部队期间,我在学习、训练之余阅读了《林海雪原》和四大名著,把《三国演义》里面刘关张的人物外貌描写一一摘抄在本子上,把《林海雪原》里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精彩故事片段记录在笔记本上,有时阅读《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也把为部队和国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和事记在笔记本里。

40多年了,这个笔记本见证了我激情燃烧的从军岁月,承载了我如饥似渴地遨游知识海洋的青春时光。我们早已是老朋友了。

退伍后,我考取了专职人武干部,第一次参加县上组织的专职人武干部集训,县人武部给每个参训人员发了一个笔记本,质量很好。另外平时在乡政府上班,每年都会发一些质感很好的本子,用于工作记录、业务学习笔记等。但也许是物以稀为贵,或者是过了充满好奇心的年龄,总之,再也不觉得笔记本有什么金贵了。

如今,每当开学季陪孙子去文具店买作业本和日记本,看到笔记本,总会勾起我无限回忆。那些各式各样的笔记本,曾经是我那些年梦寐以求的物件。

人啊,总在经历,而经历的都成了过往。也许,就是这些点点滴滴,串成了百味人生。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