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史春秋

我们都在长大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7-21 08:52 【字体:

□ 艾涓

收到温迪雅的新作《每个人都得自己长大》有些时日了,迟迟未提笔,并非无话可说,恰恰是想说的太多。这份横跨三十多年的友谊,值得我静下心来,好好梳理那些悠长而温馨的片段。

关于朋友,平凹老兄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活关照型。人家给我办过事,比如买了煤,把煤一块一块搬上楼,家人病了找车去医院,介绍孩子入托。我当然也给人家办过事,写一幅字让他去巴结他的领导,画一张画让他去银行打通贷款的关节,出席他岳父的寿宴。或许人家帮我的多,或许我帮人家的多,但只要相互诚实,谁吃亏谁占便宜就无所谓,我们就是长朋友,久朋友。一类是精神交流型。具体事都干不来,只有一张八哥嘴,或是我慕他才,或是他慕我才,在一块谈文道艺,吃茶聊天。”我向来偏爱前者,总想着自己也能成为为朋友“搬煤”的人,后来才慢慢明白,真正的友谊从不是刻意分类的结果,而是在岁月里自然沉淀的默契。温迪雅于我,便是这样一份无须定义却格外珍贵的存在。

我们的相识,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当时,京城摄影师李文宏为她拍摄艺术照,托我编发在当时主持的刊物上,具体刊发与否早已记不清,却成了缘分的起点。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几个专栏深受观众喜爱,《东方时空》作为标志性新闻评论栏目,成为那个时代媒体公信力的代表之一。其“东方之子”板块打破传统新闻的呈现方式,以深度与温度直击人心。这个栏目脱颖而出了敬一丹、白岩松这样的大牌主持人,也使崭露头角的“花旦”主持人温迪雅被更多人记住。

也就是在这个时段,我曾向小温推荐过采访对象。记得当年她带着摄像、导演回到西安,采访了著名作家陈忠实和年轻的经济学家、时任西北大学校长王忠民,节目先后在“东方之子”播出,影响深远。采访陈忠实先生时,温迪雅所在的团队是东方时空派出的第二支采访团队。这次回陕采访,小温团队住在西北大学招待所,恰好我那时蜗居在招待所旁边的老东排平房里,正好方便我来回穿梭、近距离地和她们交流。记得拍摄那天,拍摄间隙,我爱人抱着年幼的儿子探班,小家伙成了现场的“开心果”,温迪雅和女导演笑着逗他,还分别抱在怀中与我们合影留念。

二十多年后,儿子留学英伦期间,专门去布莱顿拜访了他的温迪雅阿姨。当时“非典”肆虐,国内人心惶惶,国外的儿子也让我们揪心,这种情形下他去拜访小温,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大都处在封控之中,处于恐惧之中的大多数人是拒绝社交的。小温热情地接待了儿子,不但亲自做饭款待,还让他留宿家中,见证了我们友谊之珍贵。

温迪雅离开“东方之子”赴英求学前夕,寄来《温迪雅访谈》与《温迪雅日记》,我当即在《陕西日报》写下书评,照录于此,见证友谊——

对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温迪雅,我一直很偏爱。不仅因为她是我的小老乡,我偏爱她最直接的原因是她的恬适与平静,她对人生的平和大度以及她在自己营造的氛围中,与那些天之骄子用真诚与率意完成一次又一次关于人生与命运等主题的对话。偏爱她还有一个很私人化的倾向,那就是与她面对面神侃闲聊时,她表现出的小鸟依人也罢、俏皮刁钻也罢,竟能使人生发出怜爱之心——这是一个女儿味特足的小女人。然而,就是这个女儿味特足的小女人,冷不丁寄来了两本让我这个自以为是的大男人惊讶不已的著作——《温迪雅访谈》与《温迪雅日记》。整天我都沉浸在这个小女人用心营造的世界里,走出来之后,唯有的感觉就是读人观己、自惭形秽。

《温迪雅访谈》一书收录了小温对张艺谋、余光中、李双江、金庸、李保田、杨丽萍等18位文化艺术界名人的访谈,从中我们既能领略到艺术家在生命关怀、文艺价值等层面上表现出的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世界,也能领略到温迪雅在关注别人的同时所展现出的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

当然,对于自己的人生观与生命的价值取向,更直接表现给读者的还是《温迪雅日记》。日记为我们提供了随着时间流逝,温迪雅有欢欣也有流泪的“我的世界”,揭示生命本源的“在一九九七香港回归的日子里”,有友谊也有思索的“巴黎之旅”。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风格,就是既收录了那些东方之子各具风韵与气度的照片,也收录了作者小温多幅风姿清爽的写真照,能让读者在图文并茂中进入温馨、愉悦的意境。

关注着别人的温迪雅也在思考着自己,在现代味特浓的“充电”一词的感召下,她将踏上通往异国的路去充实自己。当年年底,在为供职的报社总结文化艺术界发生的大事时,我曾浓墨重彩地将央视主持人出书热渲染一通。不久,她就踏上通往异国的路去充实自己。随后我们之间就是断断续续书信来往,其间,她还将自己的姐姐温燕介绍给我,让我们相互之间有个照应,一来二往,又结识了她的表妹明珠。善良的姐姐温燕、快乐的表妹明珠,还有幼小的外甥女倩倩,我们的相处总是充满了快乐。

善良的人总能惺惺相惜、互相欣赏、互帮互助,我们所有的互帮互助都是一些日常的、零碎的,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在这样不经意的相互照应之中,出乎意料地改变了我的人生。

一次偶然机会,温燕将我推荐给正在筹办《西部大开发》杂志的陈嘉祯先生,看了我的简介,特别是了解到我在陕报曾经参与举办过西部大开发十二省市区党报研讨会,并就西部大开发采访过时任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后,陈嘉祯先生当即决定让我先参与筹办工作。在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我和明珠还有一段短暂的同事经历。随后的日子阴差阳错,我不仅离开了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更是离开钟情的新闻事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开始全新的人生征程。

温迪雅了解这个过程,我也谈了新工作自己的一些打算,在她这里成了我的一个“小秘密”,后来来信或是见面,这个“小秘密”就成了我们之间逗趣的话题。可惜生活烟雾缭绕,世事难遂人愿。从人生懵懂到会心一笑,不知道有多少“小心思”“小秘密”在生活的窘境之中被丢弃,大概也包括小温记忆中的这个“小秘密”,可惜当下我也想不起那个“小秘密”的具体内容了。

在我的大半人生中,似乎一切都是大而化之。不说别的,在和朋友交往时,我的大而化之表现得特别明显,显现出自己许多的不足之处,也常常让大家感到失望。仔细想想,和小温交往的几十年,大而化之被我表现得更为彻底,她在英伦的求学时光、在凤凰卫视的主持经历、转型房地产CEO的尝试,乃至结婚生女,我大多知晓却记不太清。就连她后来回陕省亲,我记得的聚会,一次是王忠民先生和其夫人请客,有小温和她的老公,我和妻子作陪。这次聚会也只记住了一件事,就是和她私聊时得知,她计划写一部长篇作品,并起好了名字——《伊妹儿》,我期待着她的成功,可后来似乎没有完成。

还有一次特别的聚会是陈忠实先生请客,忠实先生推荐了西安西二环土门附近的一家驴肉火锅店,这次和小温一起的还有温燕,还是我们夫妻作陪,大家吃得酣畅、聊得尽兴,结束时合影留念。不记得是这次聚会后还是另一个时间段,我陪小温上了一趟白鹿原,在忠实先生的讲述中,我们再次感受着《白鹿原》大半个世纪里人物、事件的盘根错节和历史的厚重。

再后来,小温带着女儿回来、自己回来,我们都有小的聚会,还曾说好再去白鹿原祭奠忠实先生。紧接着就是疫情三年,一切都在改变中,在全世界的“恐慌”中,温婉知性的“小温的有氧花园”公众号上线了,可以说,随笔集《每个人都得自己长大》里大多数的文字和图片,来自“小温的有氧花园”。这个花园,既是小温耕耘的艺术园地,也是记录日常生活的平台。

如果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于小温来说,创作何尝不是她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我经常和朋友聊起小温,总是感叹她竟能把自己的人生建构得如此精致。她写作、画画、摄影、下厨、遛狗、旅游、策展观展、采访主持,每一样她都做得很出色,她和风细雨、阳光明媚,活在当下、享受日常。

当然,小温的日常生活和创作方式“私人化”倾向比较严重,但这恰恰就是她的魅力所在。这种带有“私人化”倾向的生活与创作氛围中的情感表达,能与读者大众产生共鸣,也就会自然地消解所有被理解或不被理解的自己的或者他人的各种情绪。

我还想说,小温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她不试图以固有的模式,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多元化生活注释人生。通过这几十年的来来往往,通过她的人生实践,无数个平凡瞬间交织成的、闪闪发光的轨迹,既是她的艺术实践,更是她的本真生活。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我们都在长大。很多人和事都已模糊,唯独与温迪雅的友谊,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或许正如她的书名一般,每个人都得自己长大,但对于我来说,路上有小温这样一位朋友相伴,便多了许多温暖与情趣。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