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史春秋

华山问道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8-18 07:39 【字体:

□ 曾德超

“奇险天下第一”的西岳华山,是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向往。作为一名乐山者,今年夏天,我和几位好伙伴同华山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感受到了其雄奇惊险之美,也对“自古华山一条路”有了直观认识。

为做好登山攻略,我们事先咨询了专业人士,选择了一条比较合理的线路:从西峰索道上,先登顶西峰俯瞰关中平原,再转向东峰远眺黄河东流,然后攀爬到最高峰南峰纵览秦岭腹地,之后下行到中峰环顾西、南、东三峰,最后旖旎到最低峰北峰回望群山,结束时由北峰索道返回。从遍览壮美景色、高效把控时间、运动强度适中的角度看,这条线路十分理想。

登华山,脚步丈量的是险峻山道,耳闻目染的是自然之道,内心感悟的是心灵之道。所以顺此思路,说说华山之道。

山之道:奇险一石

华山由一整块花岗岩构成,山体陡峭如刀削,四面几乎都是悬崖绝壁,尤其是主峰区(东峰、南峰、西峰)被深谷环绕,古代仅在北侧的华山峪存在一条可攀爬的天然裂隙。古人由此找到了唯一一条登山线路:从山脚的玉泉院出发,经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险道,最终抵达北峰,再通过苍龙岭等连接其他主峰。此线路历经战国和汉、唐、宋等朝代反复开拓改造提升,涉溪流、穿石峡、越峭壁、悬万仞、临深渊、通云海、接高天,蜿蜒曲折、惊险绝伦、雄奇壮美,成为西岳华山独特的天下奇观。

现代科技让华山这样的“天之骄子”低下了高昂的头。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人们分别从北峰和西峰架起了两条索道,北峰索道从山脚沿着当年“智取华山”的小道上空飞架,直达北峰,落差近800米。西峰索道建在近乎垂直于地面的西峰险要之处,索道全长超过4千米,垂直落差近900米,线路呈“W”形,先从瓮峪东沟口的索道下站上到仙峪白缺寺中间站,然后往下走一段弧线,再拔高到西峰巨灵足南侧下绝壁硐室的上站,总耗时约18分钟,其间起落几次,穿云越岭,紧张刺激,不愧为“亚洲第一索道”。

有了索道,再加上经过历代接力凿出的北路唯一登山道,游人可选择的登顶路就多起来了。最经典的路线是:游客中心→西峰索道上→西峰→南峰(长空栈道)→东峰(鹞子翻身)→中峰→北峰索道下→游客中心。

这条路线优势明显,可游览华山五大主峰(西峰、南峰、东峰、中峰、北峰),并打卡长空栈道、鹞子翻身等标志性景点。而且体力分配合理,西峰索道下站后,经过稍许努力,就可直达海拔2082米的西峰顶;经过中途一段较平坦山路,不用多费力,就可登上2096.2米的东峰,再折返稍许路程,即可一鼓作气登上2154.9米的最高峰南峰。之后行程多为下坡或平路,只是从南峰到中峰的过程中要经过一段先下再上的过程,从2037.8米的中峰到1614.7米的北峰,一路陡峭石阶,对小腿肚子是很大的考验。有登山者感悟:“真正的修行,是如何稳当地下来。”

另一条经典线路是反向的,即坐索道从北峰上,西峰下,但对于非专业爬山者而言,攀爬过多,所以选择此线路的游客相对较少。

“自古华山一条路”不仅是地理描述,更是华山作为一整块奇险岩体的深刻阐释。华山窄窄的古道,不仅是通向峰顶的路径,更是一条承载着无数前人血汗的精神之路。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仅凭双手和简单器械,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供后人登临绝顶的路,何等壮烈艰难!

华山的绝壁之路,如长空栈道、鹞子翻身,每一步都需直面恐惧、超越自我。站在悬崖边缘,脚下是深渊,头顶是苍穹,恐惧与震撼交织。正是在这样极致的环境下,人反而能放下世俗纷扰,感受超然的宁静。古人刻于千尺幢的对联“无恶道宽阔,向善心自稳”,道出心性与险途的辩证关系:心怀善念者,再险的路亦如坦途。韩愈苍龙岭投书、沉香劈山救母等传说均依托于“无路可退”的险境,强化了华山与“绝境逢生”的关联。明代画家王履52岁时拖着病躯登顶,在苍龙岭上“胆掉腿颤”,却因“不见神奇不罢休”的执念完成蜕变,最终悟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艺术真谛。此次登山,有位同伴简单的一句“远看华山,不是真山,而是画山”,则是对王履感悟的另一种直观解释。

站在峰顶回望,山道如一条巨龙盘旋在群峰之间。它不仅是通向顶峰的路径,更是一条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华山之险依旧,攀登者的勇气依旧,那份传承千年的坚韧与梦想,亦将永远镌刻在这条山道之上。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叹:“华山之险,非亲历不能知;华山之奇,非登顶不能悟。”或许,人生的智慧也需如此——站得足够高,才能看清得失的虚妄。一个同伴登顶西峰时看到题刻“独立振衣”,山高人为峰的浩然之情涌上心来,吟诵出诗句“独立振衣处,人与天地齐”。

华山之路,险而不绝、难而可攀。它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一把磨砺意志的宝剑——恐惧时,它教会人直面;疲惫时,它提醒人坚持;登顶时,它让人谦卑;下山时,它让人清醒。或许,真正的“山道”不在山顶,而在每一步跋涉中——因为人生如登山,重要的不是抵达,而是前行的过程。

水之道:沧桑一瞬

站在华山之巅北望,渭水如练,蜿蜒东去;更远处,黄河如龙,奔流不息。这横亘于天地间的两条大河,与脚下的华山构成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华山为骨,河流为脉,共同书写着华夏文明的源流密码。

源自华山的水,是镌刻在花岗岩上的时光密码,是流淌在华夏血脉中的文明基因。它不以浩荡称雄,却以灵奇见长;不因丰沛夺目,却因沧桑永恒。从玉泉院的涓涓细流到仰天池的千年不涸,从黑龙潭的阴阳分界到黄龙潭的金鳞跃动,华山的水以“一瞬”凝练“永恒”,以“柔韧”对话“刚硬”,在奇险的山石间勾勒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画卷。

从华山看到的水,是华夏文明的“活化石”。考古学家考证,“华夏”“中华”之名皆源于华山,其脚下的仰韶文化遗址见证了先民“逐水而居”的生存智慧。渭河与黄河环绕华山,如同母亲臂弯,滋养了最早的农耕文明。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它源自甘肃,一路向东,在华阴附近与华山擦肩而过。这条河见证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在关中平原的萌芽。渭河像一条金色的绸带,将关中平原肥沃的土地连缀成片,不仅滋养了周秦汉唐的盛世繁华,更孕育了“天府之国”的美誉。望着这条古老的河流,仿佛能看见先民们躬身播种的身影,能听见青铜器时代铜犁破土的声音。

更令人震撼的是黄河的雄姿。这条被称为“母亲河”的大河,在华山以北约百公里处奔腾而过。与渭河的温润不同,黄河以其桀骜不驯著称。它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东奔流。站在华山之巅远眺,黄河如一条黄龙,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见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荣辱。

华山之道,不仅只有山之高,更有河之远——生命如河,唯有奔流不息,方能抵达浩瀚的海洋。正如华山摩崖石刻所铭:“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似乎一瞬之间读懂了中华民族千年沧桑、千年绵延的智慧。

云之道:光影一帘

华山的云,是天地间最灵动的光影诗行。它不似江南烟雨的缠绵,亦非塞外风沙的粗粝,而是以“一帘”之姿,在花岗岩的险峻与道观的飞檐间,织就一场瞬息万变的视觉史诗。古人云:“智者观云悟道”,华山的云,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一部流动的哲学典籍,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

凌晨三点的北峰,月光穿透稀薄的云层,将登山者的影子拉长投射到对面崖壁上。那影子随云流波动,时而清晰如刀刻,时而涣散如淡墨,恰似杜甫笔下“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的时空寓言。

华山之极的南峰,在高山之巅看浮云卷舒若即若离,“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旁边“华山论剑”石碑似乎为这份豪情背书。同伴们纷纷摆出各种造型,让心中豪侠之气直冲云霄,将剪影融入宇宙苍茫。在云缠雾绕之间,那几抹石隙中无声挣扎的绿色,则凸显了生命的顽强——看似轻若草芥,实则足以比肩巨岳。

破晓时分的东峰,是华山云帘最壮丽的舞台。夏日凌晨五点许,夜色未褪,云海已悄然翻涌,如乳白色的潮水漫过苍龙岭的脊背。倏忽间,红日跃上云层,从遥远的东边冉冉升起,将光和影投射到薄雾笼罩的黄河之上,此时的黄河不再是奔腾的野马,而是一位睡梦初醒的少女,拿着一面似真似幻的魔镜,将天地初开的光投射到东峰等待日出的游人眼中,让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黄昏的西峰,云霭则化身色彩的炼金术士。落日余晖浸染云絮,如同打翻的矿物颜料在宣纸上晕染。远眺关中平原,渭河如一条彩练贯穿其间,云影在平原上或奔驰、或踟蹰、或翻滚,和绸缎般的渭河交相辉映,让广袤的平原焕发出勃勃生机。慢慢地,最后一抹阳光消失在秦岭与陇山山脉交汇处,天边的彩霞也变成了黛青色,与遥远的山脊线形成依依不舍的勾连,为这光影剧场平添一抹神性。此行有位同伴对光影造型特别敏感,他指着远处一簇硕大云群道:“你们看,像不像一艘航空母舰?”大伙定睛一看,十分神似。这或许是大自然对我们最好的馈赠,不仅让我们大饱眼福,还托“船”渡心,让忙碌奔波者暂时放下浮躁,感受自然界的神奇。

漫绕华山的云霭,形成了刚与柔、实与虚、瞬与恒的奇观,它教会我们以无常观世事,以高远立志向,以包容待万物,以升华求超越。正如一位登山者所言,“华山教人敬畏,而云帘教人慈悲”。站在华山之巅,看云卷云舒,忽然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征服多高的山,而在于能否像云一样,随缘而行,在变幻中见永恒,于险峰处得自在。这或许就是华山“云之道”的真谛:找寻心灵的安顿与自由。

心之道:逍遥一境

登上华山之巅,内心忽然浮现起“八百里秦川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以及金庸笔下华山二次论剑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的感慨。华山之险,冠绝五岳;华山之奇,独步天下。然而,其最深邃之处,却是心之道。从陈抟老祖的“睡功”到贺志真凿壁求道的执着,华山的一石一洞、一观一亭,皆暗藏“心之道”的玄机——以险砺心,以静观道,以无为达自然。

华山的心之道,是险峻山石间流淌的云海禅意,是铁索悬壁处淬炼的精神超脱。它以“逍遥一境”为终极追求——既非征服外物的狂傲,亦非避世隐逸的孤高,而是于天地奇险中寻得内心的澄明与自由。这一境界,既承道家“无待而游”的哲学精髓,又融华山剑宗“以剑炼心”的武道智慧,成为华夏文明中独树一帜的精神图腾。远望“鹞子翻身”,云雾中隐约见它在自由翻腾翱翔,不由得对逍遥有了直观感受,它不是逃世避尘,而在于心无所执,随山势高低,随云卷云舒。

华山的心之道,最终超越宗教,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隐喻。东峰观日,见朝阳破云时金光泼天的壮丽;西峰赏霞,悟夕阳沉坠时万物归寂的宁静;南峰凌虚,感绝壁栈道外身心悬空的超然;北峰览雾,观云台聚散间世事浮沉的幻影。山不动而景自新,心无系而神自远——原来逍遥的真味,是心无住而行云自在卷舒:既不必逃遁红尘,亦不必强攀顶峰;山势高低皆成韵律,云雾舒卷皆为文章,可谓“一抹逍遥乘鹤去,万峰青霭共霞游”。

何为华山之道,一定是千人千悟。以我的登山经历来看,它包含在“一石、一瞬、一帘、一境”之中,让内心于敬畏中激发斗志、于兴奋中感悟逍遥、于激荡中复归宁静,且为心中的华山之道撰诗一首:

《华山四道吟》

奇峰砺剑势凌霄,

黄渭连天绘六韬。

云涌长空观自在,

心随鹞影任逍遥。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