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史春秋

张友鸾:民国第一“标题党”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8-11-30 21:29 【字体:

张炜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十分大的。报业巨子张友鸾对标题制作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辛辣有力,深受读者赞赏。

七七事变后,张友鸾在他主持的《南京人报》编发了一条中央社的消息,标题做得巧妙醒目:“南京只剩一口兵”,简单的标题,明显地讽刺当局不抵抗政策,令何应钦怒不可遏。

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提笔写出新闻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大雅大俗,融洽无间,声情并茂,琅琅上口。一条极常见、极普通的气象短讯,在这则标题的衬托下,可谓化平淡为神奇,让人过目难忘。

抗战时,前方军民浴血奋战,而后方的达官巨贾却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期间,《新民报》刊发了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此标题因其构思奇巧,语意生动,一针见血,以至于轰动了整个山城,至今仍被人拍案称绝。

“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政府抗日,张友鸾在新闻报道中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令人叫绝。

某次遇到一条为前线军人征募寒衣的新闻,张友鸾借用诗词小令,随手做成标题:“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信手拈来却是文采飞扬。

一日,张友鸾看到一篇反映市场商品销售的消息,联想起逃到南京时的许多难民露宿街头、忍饥挨饿的情景,做了一个对比性标题:“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现象。

抗战结束后,郁达夫在南洋逝世,夫人王映霞不久却嫁给某轮船公司经理,张友鸾将两件事同在《新民报》刊出,并加标题:“王映霞买舟东下,郁达夫客死南洋。”真是妙不可言,为人称道!

1943年,张友鸾在成都《新民报》主编社会新闻,当时成都各大中学校毕业生大都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青年学子们深感出路问题严重,怨声载道。《新民报》社会新闻版“学府风光”一栏登载了四川大学通讯员写的一则消息,说该校厕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张友鸾当即挥笔制作了耐人寻味的标题:“川大出路成问题”,一语双关,警策动人,犀利无比,大为读者称赞。川大校长系国民党省党部主任黄季陆,阅报大怒,但又无法发作,只能悻悻作罢。

1945年初,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高涨,有一位黎东方教授在重庆公开讲演,说君主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政体,缺点是好君主身后不容易有适当的继承人,所以秦皇汉武求长生实在是不得已。他又说,农民虽苦,却不知道造反,有文人煽动,才会天下大乱。《新民报》的“本报特写”版面记录了这些高论,加上大标题曰:“可恨腐儒文乱法,只悲圣主不长生。”幽默风趣,典切工整,一针见血。

解放前,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很差,无论参加远东运动会,还是奥运会,都空手而归。编报纸的,每天等着电讯,希望中国队能得点分,结果每天都是失望:田赛得零分,径赛得零分,球类还是零分。编辑们连标题都不好起,很多报纸说,中国队抬着个“大鸭蛋回来”了,张友鸾在《南京人报》报道这一消息时,想起了清人情词:“相思欲寄从何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用“一路圈儿圈到底”作新闻标题,贴切辛辣,受到读者激赏。

张友鸾不仅是标题高手,而且人缘非常好,他总是乐观幽默,梦笔生花,妙语连珠,给看他文章的人带去欢乐与鼓舞,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风趣的报人”。时人评价,张友鸾“熟知民国史事及掌故轶闻,夜间编务之暇,一烟在手,濡笔为文”。他记事怀人,文章虽小,却“令人忍俊不禁,于笑声中每有所得”。

【编辑:李娟娟】

来源:各界文史 编辑:李娟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