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史春秋

访民国书家王雪樵故里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8-11-30 21:13 【字体:

张敏娜

随“尚文行塞上, 崇墨访雪樵”田野考察团队驰越于秦蒙交汇的辽阔大地,不禁遥想:黄河为何一改东去走向,执拗地绕过北方高坡和草原?黄河几时开始浑黄,数千年泥沙俱下却从未阻滞断流?就像中华文明从不曾中断,而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绵延不断的家风传承,正在生动上演?有多少烛火阑珊的精神高地,正被顽强坚守?镇北台长城古堡的夕霞、红碱淖丰美水草的倒影、杏花滩摩崖石刻的纹理,都凝结着先民们火辣辣的过往岁月,可亲近、可洞照、可触摸。穿越百年,只在瞬间……

山高水长开先风

1926年秋冬,一位面庞清逸的男子自陕北高原骑驴而行,在泥泞与征尘中跋涉。他的目的地——劫后余生的西安城,此刻刚经历过直奉军阀八个月之久的生死围城,正举城筹办解围庆祝活动。而这位神木汉子,就是受于右任先生邀请,前来为庆典书写匾额的民国书家王雪樵。在那个时期,雪樵先生的书作,重金屈尊求而不得者有之,谢绝润金分文不取者有之,焚毁失散稀世绝迹者有之,平头黔首裱糊窗户者有之……足见其人传奇色彩之浓重。既见“人如其书、由书及人”这条走近先生的捷径行者众多,本文试取“书如其人、由人及书”的曲径:

在极其有限的史料中读解雪樵先生倏忽短促但雷霆乍惊的45载人生(1894-1939),跃然纸上且愈来愈放大、深刻的两个字,便是“狂狷”。《论语·子路》有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本是说“敢做敢为,大有所为”与“清高自守,有所不为”的两类人,但雪樵先生却一身兼具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中道气质,通合了《易经》“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的本源智慧:所谓乾乾进取,譬如醉心汉魏法度、广搜书肆碑帖、心悟手摩不断;譬如京城修学法律、十年临池苦练、习破铁砚不辍;譬如一贯嫉恶如仇、屡屡抱打不平、得失沉浮无悔;譬如愤书投状劣绅、笔墨贴赔乡老、力除缠足陋俗;譬如出任国府要职、传授新学书教、辅佐抗日政权等等潜心躬行、替天行道、惊世骇俗之事不一而足。所谓自守惕若,譬如厌倦官场秽事,辞禄不受;譬如笔墨不事权贵,诱迫不就;譬如但晓正义难张、宁可卷怀归隐等独善其身、清苦守志、威武不屈之举。他将“为”与“不为”拿捏到自然无违、狂狷合璧,就像那年骑驴入长安题字不早一天也不晚一天的将将好,尤为珍稀。

杏林教坛润新生

在神木老县城一处四合庭院,有幸瞻顾雪樵先生故居,谒见先生嫡子武绍文老先生。老先生姓武,系雪樵先生夫人武美人家族需要子嗣继承姓氏,遂将幼子过继给舅家,随母姓武的缘故。武老先生虽过八旬,但神思健敏、形容清癯、朗然端坐堂中,仙风道骨之气令人起敬,字字言语如叩心钟、轰鸣府洞,这等气场神韵自是源于经年饱读诗书、继承家学、传道授业的人生阅历。旁的不说,仅退休后倾尽积蓄、餐风宿露、只身孤影以搜古求新、考证勘误、修书撰说、创办书院、镌刻碑林、焕新摩崖,修葺、还原并复苏杏花滩文化遗存这一件事,就如请出神灵,活络了半个神木老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这世上就有那么一种力量,坚定而执着,无往而不摧。武老先生这种继承文化大统的庄敬虔诚和一往情深,不仅令我辈晚生感慨动容,就是雪樵先生有灵,也会倍感欣慰。其实不止武老先生这一代,后世子孙也开枝散叶、砥砺奋进,所到之处,皆受儒雅端正的族人礼遇接待,诚心正意的文化气质和士人风骨扑面。

离开雪樵先生故居时,颇有些因敬仰而不舍,就角角落落细细看过:院内码着一人高乌黑油亮的煤垛子,厨房里飘出乡愁一般亲切诱人的饭香,儿孙们拥簇着武老先生慢步而踱,更小的晚辈笑闹嬉戏左右……看过无数名人故居,此刻却要为这一处独有的烟火气、人气以及由内向外的生命张力而陶醉……

书作法度续来程

此番书法文化考察的发起人,正是雪樵先生嫡孙、武老先生之子武广韬先生。数年来,他多方奔走、协助父亲广泛搜寻祖父散落民间的史料、书作、佚闻、遗迹。因战火动荡与文革破坏,雪樵先生近万件书作、十万余页手稿毁损严重。所幸雪樵先生不事权贵却乐交劳苦百姓,多有书作散存民间,已募回百余件。此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王雪樵墨迹选》《中国历代经典碑帖(近现代部分·王雪樵卷)》;政协榆林市委、榆林市委宣传部、神木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塞上墨魂——民国书法家王雪樵遗作展暨学术研讨会”,这些都为陕西乃至全国书法研究创作宝库回收了一枚足值赏鉴珍藏的明珠,也在当代书法艺术沃野中竖起一座引人攀升援求的高峰。每谈及这些,武广韬先生总不厌其烦、一遍遍地回顾讲述,只说收获欣喜,全不提艰辛劳苦,还屡憾自己“未继书统、愧为子孙”。

是的,武广韬先生未以笔墨立世,而是曾入选司法部全国优秀律师、走进央视《华人频道》录制对话节目、作为合伙人开办当地知名律师事务所——富能律师事务所——的法律工作者。平日里事务之繁忙、责任之繁重不难想象,但于他来讲,额外投入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抢救祖父文化遗存,已成为责无旁贷的义务甚至习惯,这难道不是家教门风的一脉相承、不是意志精神的薪火接续么?况且,书法与法律的神合通契,就体现在祖孙三代的精神诉求中:一是中正,都追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人间正道;二是自由,都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为理想境界。雪樵先生的第三代、第四代传人一手牵续祖辈书以载道、文以化人的优秀传统,一手延展法以树正、律以弘义的现代文明……相继书写的,正是一个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烙刻于基因、奔流于血脉的儒法不二传承。

行车途中,放眼苍茫碧野,神思忽然就被车内武广韬先生接听父亲电话的动静吸引回来,“爸爸……好的……你放心……已经安排好了……”其中的敬重与亲昵、温情与耐心,不知要羡煞多少父亲。但也请懂得:三代而下,教详于家。父辈以人性之光塑造的形象,是子女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这,便是以言行立教、可嘉后世子孙、胜过黄金万两的家传门风。

【编辑:李娟娟】

来源:各界文史 编辑:李娟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