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觉仁
宰相杨炎创制两税法,为国家广开财源,“救时之弊,颇有嘉声”,由此博得了唐德宗李适的高度信任,对他更为倚重。可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和理财高手,在两税法推行仅仅一年多后,就从无限风光的仕途巅峰突然跌下,落了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
杨炎这个人除了擅长理财、人长得帅之外,文章也写得非常漂亮。唐代宗时期,杨炎凭借极高的文学才能赢得了权相元载的赏识,颇受重用,两人几乎同穿一条裤子,一个鼻孔出气;可惜在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垮台,之后杨炎受到牵连被贬到了天高皇帝远的道州(今湖南道县)。直到唐德宗即位后,在首席宰相崔祜甫的大力举荐下,杨炎才得以回朝拜相,登上仕途巅峰,他擅长理财的本事也才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快意恩仇,睚眦必报
建中元年(780年)春,首席宰相崔祜甫患病,不太管事,当初与杨炎一同被提拔的另一位宰相乔琳也因碌碌无为而被罢免,所以杨炎就成了独任大政的首席宰相。事功、名望、地位、权力,该有的都有了。接下来,杨炎终于可以做他最想做的一件事了——算账。算什么账?有恩的报恩,有仇的报仇。
杨炎要报谁的恩?代宗朝权倾一时的宰相元载的恩。虽然世人普遍认为,元载这位前朝宰相独揽朝政、培植亲信、排除异己、贪财纳贿,实在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但杨炎并不完全这么看,毕竟元载当年提携了他。也因此,杨炎要报仇的对象,就是当初整垮元载的人——时任吏部尚书刘晏——元载一案的主审官(当然,真正的决策人是代宗,不过那是皇上,并且已经死了)。
谗害刘晏
刘晏是一个天才。此人幼年就才华横溢,有神童之誉,在京城长安引起轰动;8岁就被唐玄宗封为“太子正字”(在国家图书馆校勘文字的官)——《三字经》中说:“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长大后的刘晏成了一名理财高手,曾经在代宗时期推行常平、漕运之法,颇受朝野好评,时任宰相元载不免心生妒意,于是两人渐生嫌隙,最终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元载与其妻儿先后被残忍地赐死后,自己也在穷乡僻壤的道州吃了不少苦头。这笔账,杨炎当然要记在刘晏头上。
如果说杨炎拯救了帝国财政,那么首先必须归功于刘晏。刘晏一生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在朝廷的财政部门工作,担任过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租庸使、青苗使等财政要职,在第一线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既有材力,视事敏速,乘机无滞……军国之用,皆仰于晏”。大历十四年(779年),德宗即位,刘晏总领全国财政,此前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400万贯;这一年却高达1000多万贯,“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如果没有刘晏,从肃宗时期起就已千疮百孔的国家财政也许早就轰然崩溃了。换句话说,假如没有刘晏在微观层面上点点滴滴的改善和集腋成裘的积累,杨炎后来创设的两税法就没有施行的基础,很可能只能沦为充饥的画饼。而且刘晏还廉洁奉公,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
因此,像刘晏这种“任事十余年,权势之重,邻于宰相”的人物,随时都有可能一步跨到载相大位上来。面对如此强势的威胁,杨炎不能不感到极大的忧虑和恐慌。所以,就算不提当年那笔旧账,杨炎也会对刘晏下手。
就在两税法颁布几天之后,德宗召两位宰相议事。杨炎奏事完毕,忽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对德宗说:“陛下可知道,刘晏这个人很早就与黎干(懂天文,会算命)和刘忠翼(宦官)同谋。臣身为宰相,没有尽到讨伐逆贼的职责,罪当万死啊!”
杨炎所说的黎干和刘忠翼,早年曾怂恿代宗(德宗的父亲)立独孤贵妃为皇后,一度威胁到李适(德宗)的太子之位。客观地说,杨炎指控刘晏与黎、刘二人同谋,并不能完全算是空穴来风,因为京城早有传言,说当年黎干和刘忠翼之事,刘晏也曾参与其中。
德宗没有说话,却若有所思。见此,宰相崔祜甫发话了:“像这种暖昧不明的传言,不可随便采信。”杨炎一看皇帝的脸色,又听了崔祜甫的话,随即转移方向,说:“尚书省及六部是国家的政治中枢,这些年来增设了很多临时外派的官职,大大分割了尚书省的行政权力,臣建议最好裁撤这些职位,恢复旧制。”而如果要裁撤,首当其冲者当然就是刘晏。
对德宗来说,刘晏参与阴谋的传言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所以仅凭传言将刘晏定罪并不妥。但完全不理会谣言似乎又让人不太放心。德宗想来想去,觉得最妥当的处理方式还是像杨炎暗示的那样——可以不杀,但不能不贬。
建中元年(780年)正月底,德宗下诏,宣布将国家财税的管辖权收归户部的财务司和粮食司,同时免去刘晏兼任的转运使、租庸使等职务。二月,杨炎又怂恿德宗将刘晏贬出朝廷,理由是刘晏不久前呈上的一道奏章中有许多虚假不实之词,有欺君之嫌。德宗最害怕的就是大臣对他欺瞒,而杨炎的话触痛了他的敏感神经,于是他不分青红皂白地马上将刘晏贬为忠州(驻地在今重庆市忠县)刺史。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因为杨炎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将刘晏贬官,而是要将他置于死地!
这年六月,宰相崔祜甫病逝。杨炎心中窃喜,因为崔祜甫一死,就再也没人替刘晏说话了。不久,杨炎就暗中授意自己的亲信庾准上疏指控刘晏,说刘晏自从到忠州后就满腹牢骚,经常埋怨皇上,还与附近的藩镇暗通款曲,又在本州大肆招兵买马,颇有起兵反抗朝廷的迹象。庾准时任荆南节度使(驻地在今湖北荆州市一带),是刘晏的顶头上司,德宗很容易就采信了他的说法。加上杨炎又在德宗耳边拼命煽风点火,德宗于是痛下决心,在当年七月派遣宦官前往忠州,秘密将刘晏缢杀(勒死),并把他的妻儿老小全部流放岭南(今广东、广西、海南一带及越南部分地区)。事后,为了掩人耳目,杨炎又建议德宗发布了一道赐刘晏自尽的诏书。《旧唐史》对此评论说:
仲尼云:富与贵是人之欲,不以道得之不处,反乎是道者小人。(元)载陷辅国(李辅国,唐朝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以进身,弄时权而固位,众怒难犯,长恶不悛,家亡而诛及妻儿,身死而殃及祖祢……(杨)炎……酬恩报怨,以私害公……积恶而获令终者,其在余殃乎!
找皇帝背黑锅
然而,杨炎疯狂的复仇行为还是被天下人看在了眼里。刘晏无辜被诛后,许多地方节度使纷纷上疏,对朝廷的做法提出了严正的抗议和强烈的谴责,同时要求德宗公布事实真相,严惩幕后凶手。朝野舆论的矛头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杨炎。杨炎想来想去,唯一推卸责任的办法,就是找个人来背这口黑锅。不过,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杨炎情急之下拿出来消灾避祸的挡箭牌,居然是德宗李适!
建中二年(781年)二月,为了转移舆论的焦点,杨炎派出了一批心腹前往各地散布言论,说:“刘晏之所以获罪被诛,完全是因为他当年依附奸臣、谋立独孤氏为皇后。皇上对他深恶痛绝,才会把他除掉,实在没有别的原因。”于是马上就有人向德宗密奏:“炎遣五使往诸镇者,恐天下以杀刘晏之罪归己,推过于上耳。”
德宗勃然大怒,对杨炎动了杀机,只是由于此时河北各藩镇因继承人问题屡屡跟朝廷叫板,德宗分身乏术,才不得不暂时把这件事搁置了下来。虽然暂时留着杨炎,但必须马上找一个人来制约他的权力。这个人就是中唐时期“赫赫有名”的奸相卢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卢杞是个“忌能妒贤,迎吠阴害,小(稍微)不附者,必欲置之死地”的人,没有什么才学,又相貌丑陋,连被德宗称为“尚父”的郭子仪也不得不对他小心防范。而杨炎本人“美须眉,风骨峻峙,文藻雄丽”,玉树临风,恃才傲物,他非常讨厌、看不起卢杞。两人在处理政务时屡次发生争执,怒目相向,杨炎经常请病假离开办公室到别的地方休息,也很少跟卢杞在宰相食堂一起吃饭,简直不给卢杞半点面子……
杨炎的不肖子杨弘业,平时多次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卢杞的亲信、御史大夫(监察部长)严郢把他抓了。杨公子被双规后,吓得六神无主,不但把他自己干过的丑事一股脑儿全抖了出来,而且把他老爸不久前刚做的一件事也坦白交代了。这件事的关键词是“家庙”。
以私害公,监守自盗
所谓家庙,就是宗族祠堂。在古代,凡是混得有头有脸的人都很重视宗族祠堂的建设,因为这不仅可以光宗耀祖,也能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权势。杨炎贵为首席宰相,他的家庙当然更要盖得傲视群伦,要占地广阔、富丽堂皇,还必须建在一块风水宝地上。杨炎物色的这块风水宝地,位于长安城东南角的曲江江畔,价格不菲。为了筹足资金搞到这块地,杨炎决定卖掉他在东都洛阳的一座宅子。
照理说,不管是卖宅子还是盖家庙,都是杨炎的私事,只要他不强买强卖、仗势欺人,就没什么问题。但是,杨炎还是在这件事上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因为他并没有把东都的宅子卖给私人,而是卖给政府了。为什么要卖给政府?这里头当然有猫腻儿了。当时,在东都洛阳说话算数的是河南尹(相当于省长)赵惠伯,此人是杨炎的心腹。杨炎建议他动用公款购买这座宅子,赵惠伯于是很快就用一个让杨炎很舒服的价格买下了宅子。
后来,严郢经过审查,发现这座宅子的成交价比当时的市场价高了很多,于是立刻上奏卢杞。卢杞随即找来大理正(最高法院院长)田晋,问他杨炎该当何罪,田晋说应当撤职。撤职当然不是卢杞想要的答案。卢杞阴沉着脸对田晋进行了一番暗示,可田晋还是坚持要依法办事。卢杞不说话了,第二天就让田晋收拾好私人物品打包离开了朝廷,贬为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一带)司马。然后,卢杞又找了大理寺的另一个官员给杨炎定罪,此人马上说:“应当判处绞刑。”
“谋反”被株——家庙动了王气
至此,杨炎的索贿罪名算是成立了。但是,要一举将他置于死地,卢杞觉得这个罪名还不够分量。那什么才够分量呢?谋反。卢杞稍微动了下脑筋,就把让杨炎死无葬身之地的罪行呈现在世人眼前了。
原来,杨炎并不是第一个在曲江江畔盖家庙的人,早在开元年间,当时的宰相萧嵩就在这里盖了一座家庙。唐玄宗本人曾到此一游,他认为这里是长安官民休闲游乐的风景胜地,不适合建私人祠堂,就让萧嵩把家庙迁到别的地方去了。得知这个事实后,卢杞如获至宝,随即四处散布言论:“杨炎家庙所在的这块地,历来就有王气,所以玄宗皇帝才会命萧嵩搬迁。杨炎明明知道这一点,却故意在此地建庙,显然是包藏祸心,图谋不轨!”
听到这些话,德宗就更加愤怒了。经过有关部门对全部所谓的案卷进行调查、审核,当年十月,德宗断然下令,将杨炎一下就贬到了天涯海角——崖州(驻地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杨炎知道,被贬崖州就意味着死亡。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连崖州也走不到了。被贬出长安不久,德宗派出的人马就在距离崖州一百里的地方追上了杨炎,然后,一条冰冷的绳索不由分说地套上了他的脖颈。
【编辑: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