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省
戊戌正月初八,阳光灿烂,风和春新。我在小区住宅楼下静等省政协《各界导报》社记者张宝勤来送他的书稿。此前他说要出一本荟萃自己新闻作品的集子,而且把汇拢一起的手稿也拿给了我看。当我接到他这本新的装订得庄重厚重朴素大气的几近出版样书时,即急切地回到楼上就翻,这一翻,两句唐时典故瞬间蹦了出来: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状写武汉黄鹤楼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真是千古流传,蔚为大观。同时代诗仙李白至此,诗兴顿起正欲发作,忽然看到了崔颢在墙壁上的题诗,于是遂有了这“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千古典故。
这典故在我头脑中的涌出,是因为我一翻开书稿就看到了杜耀峰同仁为此书写的序言。耀峰和我熟识,他是大报社长,又是新闻权威,且曾是书稿作者的领导,我一读,他已把此书要义和与作者情感袒示至尽,我还能说什么?复思,既然已答应为作者写几句话,且已半年之多,难道失信食言?虽是狗尾续貂,也得续下去呀!
时代进入当今信息社会,新闻几乎举足轻重极受青睐。然追溯起来,新闻成体,不过近一二百年的历史;新闻成学,也不过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调入电视台做新闻,九十年代中期还住在大学,和中文系当年的老师述及工作和新闻,他的观点是:“新闻算什么学呀!新闻学?笑话!”
老师的话我虽在心里并不苟同,但无言。并不是尊敬而闭嘴,而是当时在全国对新闻学几无认同,新闻书刊也为数甚寡。八十年代初兰州大学成立新闻系,我和校领导言及我们能不能也成立新闻系?领导看看我,哈哈一笑。我顿时脸红。
时代的浪潮真是势不可挡!就那么几年、十几年间,新闻专业几成燎原之势,文科大学不说了,理科工科院校还有民办学校都纷纷办起新闻系来,且很快从系改院,都成了新闻学院。
新闻在社会上特别在教育上的风起云涌,很快挤兑出新闻学的短板,一是书店里的新闻类书籍,虽数量不少洋洋大观,但大多可看不可用,又多是西方观点且大同小异。二是课堂上的老师大多数没有从事过新闻实践,可以说得头头是道,真正用时捉襟见肘。我曾给新闻专业班毕业生坦言,你们学的新闻知识到了社会上百分之八九十是无用的!有些甚至是反向的错误的!
我不是胡说妄言。我做省上媒体的小头目,新分配的大学生常告诉我,咋和学校里教的不一样?有的人明言,老师说的怎么是反的?
我说,慢慢在实践中揣摩吧!这是门学问。
我说得很轻松,因为这个话题太沉重。我说得很简单,因为命题很复杂。不是短时间能说清说明的。干新闻的人多紧张呀!常是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常是废寝忘食,衣食不安;常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挑担不知路途远!给刚入行的同事说这些,他还以为你卖老资格嚇乎他呢!
新闻的确是一门学问,是貌似简单,不就是几个W吗?却深不可测,你敢当中国的新闻媒体负责人吗?能讲清头头道道吗?
目下的新闻学,一是历史太短,结晶性的理论欠缺;二是时代日新月异,新颖性的理论赶不上趟;三是实践性太强,实用性理论因个性差异难以通用;四是研究队伍太小,真正经验丰富的名记名编待退下来已精疲力竭乃至英年早逝,造成理论学问的空白,等等。
鉴于以上浅识,我对每一位能出版自己新闻作品集子的记者编辑都刮目相看,敬重有加。因为各位都在为新闻学这座大厦添砖加瓦作贡献呀!
读读张宝勤的这本经验之作更是升华到理论之作的集子吧!人都说新闻是易碎品,时过境迁即一文不值,但新闻的另一面是历史的积淀,是社会精华的记录累积,这里有多少人文撷英和前车之鉴呀!
宝勤这本集子仅在新闻体裁的点拨上就独具慧眼,堪为教程。在全书的十一个部分里,他把新闻评论点化为“九鼎”!当然是一言九鼎,一语九鼎!这新闻评论的意义、分量、写法、影响,作者观点和思考,不都在其中吗!
书中在这一节收录的几篇言论作品都是他的理论思考的实例。《宋战民的义举羞煞了谁》、《宋战民义举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及时发声激浊扬清》三篇读后,相信读者从一个事件中不仅了解到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对事件的典型意义有了认知和思考,尤其对新闻评论的体裁概念、写作框式、文笔张合、评论手法、论据论证等都有了一个基本的权衡和认知。
在我看来,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章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这个理念尤其适用于新闻。不在采访写作中实践和总结思考,课堂上的东西几乎无用,古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含义在新闻这个行业上首屈一指!
我也认同并赞赏作者对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的写作经验归纳为“广角”和“追踪”,尤其赞同作者对新闻通讯题材写作的实践点化和理论归纳:事件通讯重在情节、人物通讯重在细节、专访类题材重在互动。我顺便补充一句,还有一类工作类通讯重在归纳——经验、做法、教训、问题的阐述尤其是归纳。
事件通讯没有情节、不重视情节怎么能吸引读者呢?怎么能打动读者呢?怎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乃至深深的烙印呢?
情节就是发轫开端,就是事件过程,就是低潮高潮,就是余音袅袅。这里借鉴了一些文学手法,即叙述中的描写、对话中的生动、文字上的飞扬,但可以联想而绝不可想象,可以描述而切忌虚构,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丝毫的文学意义上的不真实都影响到读者的不信任和怀疑,作品也将缘此而功亏一篑!这一点上,书中不仅以自己的多篇作品为实例,而且点睛式的用“独白”昭示读者,俯下身子服务受众,带着激情观察生活,这真是过来人用心血和汗水积累的结晶啊!
在人物通讯部分,作者以自己的26篇作品体会出写人物重在突出“细节”两个字,我极为欣赏苟同。以我个人此生近六十年在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上的总结,细节是人物的血肉,是人物活起来的根本,是人物能在读者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核。文学如此,新闻更是如此。如果说散文小说还可以通过环境渲染、惊心动魄、悬念包袱,作者和书中人物旁敲侧击、刻意美化或丑化等手段辅助堆砌的话,新闻通讯在短短有限篇幅中缺乏了细节就成了致命之伤!故而作者在书中连续以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挖掘背景彰显厚重、侧面采访出奇制胜、结尾要让人余味无穷,以及注意策划和把握导向上和盘托出了自己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通讯员眼里的习仲恺》就是一篇撰写人物通讯的经验之作、经典之作,很值得读者赏析、借鉴、推敲、思考。首先是人物的典型性,作品主人公是革命前辈习仲勋的弟弟,是当今国家主席的叔叔,这当然是读者眼前一亮的新闻热点人物,是读者关注和好奇的非凡人物。记者采访的对象,又是当年和主人公共事的熟悉的甚至好多事情上知根知底的特殊人物,这就自然使作品的真实性得到读者认可。其次是人物的细节生动感人树立起主人公的血肉丰满的立体形象鲜活形象。一双筷子值多少钱?主人送给了客人,客人知道了这是珍贵木质的不一般的筷子,就坚决要付钱,而且带动影响了其他接受了筷子的人一起付了钱。用单位的车从南郊到西郊也不过十公里左右吧,值几个钱?既是领导用车,又是半公半私的接待用车,可以是正当的正常的公务用车,应该无可非议,但主人公坚持认为这是私事用车,坚持付了油钱。而主人公“家里有事从来不用公车,这是唯一一次因私事用公车”。新闻作品中主人公的高风亮节不就是这样的细节而彰显得准确自然而令人肃然起敬吗?
这篇作品在文笔上的朴素无华平淡无奇也值得一议。新闻作品的真实性的本质决定了记者在文笔上的以平淡见真情,以平朴见奇崛,以平民普通视角彰显作品主题特殊意义。看似娓娓道来的普通言语,却字字珠玑句句深情每每拨动着读者敏感的神经!新闻咋样写?这就是范例。
像写习仲恺这样的人物通讯,这本集子里收录了很多,当然也有一般的平平之作,而多数人物通讯、事件通讯、人物专访,以及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包括消息、评论、新闻调查等,都十分值得读者借鉴。
借鉴究竟是借鉴,真要学习写好新闻稿件,要当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记者编辑,那还是要实践、实践、再实践,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实践中学习本领积累经验,用血汗的付出赢取丰硕的成果。
张宝勤是用他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索向读者奉献出这部专著的,相信读者诸公在阅读获益中收效匪浅。我之初读浅读,也算是抛砖引玉滴水见日,愿与作者读者共勉。
衷心祝贺宝勤的这部作品问世!
也衷心祝贺读者能有幸读到这部作品!
于戊戌正月元宵节前夕
(作者系高级记者、陕西电视台原副台长、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
【编辑: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