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史春秋

薛柱斗:一桩入室盗窃案牵出的清代高官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8-09-07 08:59 【字体:

薛柱斗(?-约1692),陕西延长(今延安市延长县)人,清代官员,曾任刑部侍郎、安徽巡抚、湖南布政使等职。为官清廉而有政绩,深得民心,在文化教育事业上贡献尤其突出。

█ 霍志宏

康熙二十九年(1690)春天,原省部级高官薛柱斗回到故里,延长县令梁敦峻领着一众地方豪绅早早地在郊外迎候。此时,春风和暖,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薛柱斗宦海沉浮了大半辈子,现在总算是落叶归根,他原本阴郁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

不过很快就发生了一件戏剧性的事。当地大盗以为薛柱斗在外当了几十年的大官,家里肯定藏了不少金银财宝。于是,他们经过精心策划,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成功闯入薛家,最后神奇地发现薛柱斗根本没有什么积蓄,除了一些字画、藏书和皇帝赐的几件旧衣服外,几乎一无所获。过了不久,案子倒是破了,可是被偷的那些东西早被盗贼贱卖成钱花光了,根本没有追回的希望。

这梁县令也是一个清廉俭朴、爱民如子的青天,他惊讶地发现德高望重的薛大人原来如此清贫,又在自己治下遭此一劫,就决定精准扶贫——自己赡养薛大人。后来可能是觉得脸上实在挂不住,梁县令就辞职外调了。薛柱斗在家乡生活了大概两年后病逝。

薛柱斗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生于乱世

明朝末年,陕北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在这个危乱的年代,延河岸边的一户殷实的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男孩具体的出生地是延长县苏子里(今黑家堡镇延河以北至甘谷驿西部),据说其祖上曾居住在甘谷驿西门外的上财村(今向阳村)。

有关男孩的出生情形,留下神话般的记载:村民薛之凤在岳口村的娘娘庙里祈祷求子时,梦见神仙送给自己一对玉环,然后他儿子就生下来了。这种文字在古代历史中屡见不鲜,多是牵强附会的美化之词,不过倒是形象地反映出薛之凤对生儿子及望子成龙的渴望。

薛之凤给儿子取了个好名字:名梁,字柱斗——国家的栋梁、柱石。小薛梁后来以“字”著称。

薛柱斗自小聪明过人,后来成为清代康熙年间的省部级高官。民国初年学者曹颖僧曾评价他是清代陕北人物中,政绩最突出,最有资格称为官员楷模的两个人(另一位是曾任湖北巡抚的杨素蕴,陕西宜君人)之一。

伯父的“顶门”儿子

薛柱斗出生不久就被过继给伯父薛之奇当“顶门”儿子。“顶门”就是“顶门户”的意思:夫妻没有儿子,无法传宗接代,就收养子以顶替。这本来是当时常见的社会现象,但一般的过继实际上主要是为了养儿防老,而薛柱斗在被过继前,养父(伯父)已经去世了。这更多地是父亲薛之凤一种情感和道义上的自我安慰。

不寻常的伯父

薛之凤打小就没了爹妈,靠哥哥薛之奇一手抚养长大。

薛之奇并非等闲之辈,少年时就因文采出众、颇有孝行而被人们所熟悉、称道。对于弟弟薛之凤,他不仅抚养,还从7岁起亲自教他读书,直到自己结婚成家,也没有另起炉灶,抛下不管。

薛之奇后来由拔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被提拔担任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府通判(副市长兼市纪委书记),先后代管郴州、宜章、常宁三个州县的事务,因为廉洁谨慎,被上级推荐表彰,朝廷破例给他涨了一级工资。

但好景不长。薛之奇给皇陵采购木材时,在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意外身亡。闻讯后,薛之凤星夜兼程赶到四川,装殓好哥哥的尸体,运回老家。一路上他十分悲伤,哭个不停,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的画面:哥哥多年来当爹又当妈地抚养自己;不论严寒酷暑,耐心细致地教自己识字明理……

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的薛之凤毅然决定把儿子柱斗过继给亡兄为后,自己则改称柱斗为侄子。

兄弟俩后来都沾了儿子薛柱斗的光,一起被列入乡贤祠。康熙皇帝一再下诏给他们追封名誉称号,在县城与甘谷驿都建了恩荣坊(石质牌坊,因坊身的石雕精美,又称花牌坊)表扬他们。

薛柱斗的母亲董氏、养母(伯母)贺氏也都被追封为夫人(受封号的妇女中,一、二品称夫人)。另立少司寇(刑部侍郎的雅称)坊,表彰薛柱斗。陕西提学(教育厅长)叶映榴有诗《过甘谷驿访薛宪长故宅题》:“两度经君宅,高风藐薛苞。新坊当古驿,乳燕定香巢。贵执廷平法,恩思墓土坳。自怜书剑老,乡舍尚蟏蛸。”用东汉以孝举闻名朝野的薛苞的典故(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熬汤,治好了母亲的病),赞誉薛氏家风。

薛家父子的坟墓都在甘谷驿南山下,就是今天的甘谷驿镇官地坪石马陵,本来还保存着一对石马和一座石猴,但都在文革的“破四旧”运动中被毁了。薛柱斗的儿子薛晋,曾担任江南淮扬道道员(又称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官),在任内去世;孙子薛兆麟,花钱买了个负责公文起草和校注的官(光禄寺典簿)。直到民国初年,薛家仍然是延长县的大姓。

仕途轨迹遍布南北

薛柱斗自幼品学兼优,写得一手好文章,书法也不错。13岁考入县学,顺治五年(1648),考上拔贡(预备公务员),起初任安阳县县丞,后来任直隶广平府(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同知(副市长);康熙元年(l662 ),任保宁府(今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知府(市委书记);九年(1670),任整饬天津等处兼理马政驿传粮饷屯田河道盐法事(中央临时委派的监察官),后担任山东按察司副使(省政法委副书记);十五年(1676)七月,任安徽按察使(省政法委书记);十九年(1680)十一月,任湖南布政使(省长);二十二年(1683)十一月,任光禄寺卿(管中央的宴会、祭祀);十二月,调任太常寺卿(管皇家宗庙礼仪)。二十三年(1684)任安徽巡抚(省委书记);二十六年(1687)五月,任刑部右侍郎(公安部副部长)。

励精图治的保宁知府

康熙元年(1662),年富力强的薛柱斗任保宁府知府。他在蜀地励精图治,办了一些实事:续建学校,重修玉台观(故址在今四川省阆中县,相传为唐宗室滕王李元婴建),修复各种烂尾工程,一时传为美谈。薛柱斗饱读诗书,在此地也多有诗文记事。玉台观历来是保宁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他曾写下一首《和杨瞻<玉台观>》:“层崖久雨积莓苔,绕阁黄花次第开。此日遨游应载酒,他年吊古共登台。使君坐听松风过,樵子行从鸟道来。极目城西烟树外,临江突兀见离堆。”康熙八年(1669),他还重修了清远楼,新落成的清远楼壮观而美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大家都说它“大概是神仙居住的几座楼中的一座了”。

整顿天津道

明朝弘治三年(1490)朝廷增设“整饬天津道”。第二年又设按察司副使,奉皇帝的命令整顿天津及周边地区:操练军队,修理城墙,疏通护城河,严打欺诈舞弊,审理案件,兼管与运河有关的各项事务。清代沿袭明朝的旧制。

康熙九年(1690),薛柱斗被任命为整饬天津等处兼理马政驿传粮饷屯田河道盐法事,十一月初一日上任,期间做了很多好事,在人民群众中有口皆碑,树立了很高的政治声望。他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为下属率先垂范;宽容爱民,造福百姓;读书人受到加倍的优待和尊敬。由于薛柱斗治理得当,天津这样一个原本军队和平民杂居,犯罪分子猖獗的地方,老百姓都能服从管理,遵纪守法。

薛柱斗对天津的城市建设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天津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卫(省级军区),但实际上说它是一个大都市一点也不过分”。当时天津已经由一个军事基地转变成了一个政治经济中心。薛柱斗较大规模地重修了天津道的办公场所,这么一来,那些有着长达数百年历史的老房子,以及数十年来一成不变的残垣断壁,立马焕然一新。

此后,薛柱斗在棂星门(孔庙中轴线上的木质或石质牌楼)外新建了一座登瀛桥(登瀛,即成仙,引申为读书人中榜,或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又自掏腰包在天津道办公大楼门前左右两边分别建了贞宪、肃度两座牌坊。天后宫是供奉妈祖(海神,又名天后、天妃等)的庙宇,康熙十三年(1675),已升任天津道副使加六级(类似现在解放军一、二级英雄模范奖章或一、二、三等立功奖章,是清朝对官员绩效考核的奖励,与官职大小无关)的薛柱斗,为天后宫献了一块题字“海门慈筏”的匾,悬挂在前院牌坊正面的横额上,又在前殿的正面献匾,尊称天后为“三津福主”,形成独具天津地方特色的天后文化信仰和习俗。当时,天后宫有一块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修建的关王庙碑,碑上是用篆书刻的《建镇仓关王庙碑亭记》,可惜年久失修倒塌了;薛柱斗为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古迹,把它重新立起来,人们对此拍手叫好。今天的游客参观天后宫时,依然可以见到这块布满蝌蚪文的“天书碑”。

另外,薛柱斗一再强调免除各公办学校儒学、武学学员的田租和徭役,并印制了一种叫《优免录》的册子,收藏在教育厅(学署)的档案室,以确保所有学员都能享受到“优免”政策的实惠。他还主持修撰了康熙本《天津卫志》,并为之作序,该志是天津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已经成为研究明清时期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康熙十年(1671),薛柱斗外出巡视、考察,到了庆云县,他彻底禁止官员向人民索要财物。全城的人都称赞他处理政务宽容大度,让基层官吏和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维护社会治安,防止盗贼窜入,他还重新修筑了县城南面城墙边上的南门楼(“临津楼”)。

重视文教的湖南布政使

康熙十九年(1680)十一月,薛柱斗升任湖南布政使。他本人就是通过多年寒窗苦读走上仕途的,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薛柱斗不仅建学修庙、优待学生,还广交文人墨客,和他们一起吟诗作赋,既尽情释放了雅兴,更是以实际行动倡导大家尊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长沙的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现在叫岳麓寺,是江南的名寺,因为连遭战火,以往各朝代都会对它加以修复。康熙二十年(1681),薛柱斗出钱重修了前殿,并且塑了一尊弥勒佛佛像安放其中,使寺院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为此,他还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题写《重修岳麓万寿寺碑记》,立碑纪念。

薛柱斗经常到寺中拜访弥嵩和尚,喝茶聊天,谈诗论道。有一次他登上岳麓山顶峰,面对宏伟秀丽的景色,不禁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作了一首气势磅礴的《游岳麓口占》:“立马高山逸兴赊,翘头四望渺无涯。遥瞻云起烟封处,笑指长沙十万家。”

两度主政安徽

薛柱斗早先(1676-1680)担任安徽按察使时,逐渐熟悉了皖城(今安徽省安庆市)的山川、风土、财政、官员和风俗习惯的大致情况,并参与编修了《江南通志》,为之作序,使一部内容宏富的著名地方志流传于世。他还主持安庆的城区建设:增修敬敷书院,建镇皖楼、调元阁、照江楼(题额为“乾”)。

在平定三藩的战争中,马匹供给不足。兵部等部门决定通过捐纳(即“卖官鬻爵”,清政府把它制度化,合法化,公开定价出售官职)解决军马补给问题,开捐地区限于江西袁州(今宜春市),但最初捐纳的马匹却来自安徽,当时的安徽巡抚靳辅疏说他和薛柱斗等人共捐纳了一百二十三匹马。这可以说是一种胸怀大局、敢于担当大事的表现,薛柱斗一生能不获得提拔,并非偶然。

康熙二十三年(1684),薛柱斗在离开安徽将近四年后受到重用,于当年农历二月的春天,重新回到安徽担任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他刚上任,就赶上康熙皇帝南巡。十月,薛柱斗登上“御船”拜见康熙;十一月初二,康熙赏了一件狐腋蟒袍给他,这是极大的荣耀;初四,康熙启程准备返回北京,几十万江宁(南京)百姓排列在河的两岸,各级官员全部跪在地上,送行队伍从七里洲延伸到了燕子矶,真可谓人山人海。康熙皇帝见此情景,有点不高兴,就咳嗽了几声,开始发表重要讲话:“我一直听说江南经济繁荣,上缴的财政税收很多,现在考察了这里的风土人情,交通集镇,好像确实富裕发达,但是乡村的经济状况和民风的淳朴程度,却不如北方。这都是因为做表面文章、奢侈浪费而造成的。你们这些人,身为大小官员,要洁身自爱,爱护老百姓,奉公守法,打击坏人坏事,表扬好人好事,关心人民的疾苦。务必让百姓注重农业生产,朴实无华,生活富足,以符合我期望老有所依,少有所养的良苦用心。”讲话一完,江南总督王新命、江宁巡抚汤斌和薛柱斗立即挪步上前跪在皇帝面前报告说:“江南这个地方社会风气浮华,人心不够老实厚道,确实就像皇上训诫的那样。现在皇上视察,清楚地了解了人民的疾苦,当面向我们告诫、指示,可见皇上的心里无时不刻不惦记着风俗民情,即使像尧舜这样的圣明君主,其仁爱智慧也比不过皇上您啊。我们一定会完全按照皇上的指示办,洁身自爱,做好表率,去除浮华,崇尚节俭,同时全面地做好宣讲工作,务必让荒远偏僻地方的百姓也老实守规矩,懂谦让,养成淳朴的习惯,从而不辜负皇上谆谆教导的一片苦心。”

康熙刚走,当地官员马上就派人把这篇重要讲话刻在石头上,竖碑(称为“戒碑”)建楼,以示学习和警戒。这是薛柱斗参与的一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相传康熙皇帝曾当面对他说:“你要做一个好官,我会破格提拔你。”事情虽然已经过了三百多年,但其中体现的戒奢戒浮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有镜鉴的必要。

鉴于安徽连年苦于军需供应和各种摊派,在薛柱斗就任巡抚后,朝廷决定将安徽驿站的经费减掉四成保留六成。可是不久皇帝又下令在已经裁掉的四成经费中恢复两成,薛柱斗于是报告说既然已经裁掉,就没必要再恢复增加了。仅此一项,就为全省节约驿站经费白银54000余两;他同时还申请裁减了抚标(巡抚直辖的军队)护卫兵50名、马50匹,每年节省白银1860两、米180石。

薛柱斗做事严谨精细,康熙年间的进士钱选称赞他“仁之至,义之尽,礼无不尽,而智无不周也”。康熙二十四年(1685),朝廷要求全国各州县编制晴雨录(每天每个时辰记录天气情况的文件),并将观测结果按月提交。薛柱斗立即通知安徽布政司编制10个府州的晴雨录,并亲自审核,然后上交,于是就有了中国最早的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而1685年桐城的晴雨录更是迄今能见到的世界上年代较早的地区性气候观测材料。

薛柱斗也经常与文化界人士打成一片,欣赏他们的才学,帮助他们解决具体的困难。康熙十八年(1679),《古今词汇》三编刊刻出版,严沆等名士参与审定,审定委员会几乎囊括了清朝初年词坛的所有知名人士,而薛柱斗赫然名列卷首。

造福家乡

薛柱斗深深地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各种被搁置的事之所以能够办成,“皆柱斗所创造也”;薛柱斗死后,“乡人望其陵墓,莫不堕泪”。

甘谷驿城在明代繁盛时期,人口众多,家家户户的房子多得像云彩一样连绵不绝。但是明末农民战争后,城里已无人居住了,原来的集市杂草丛生。身为当地乡绅,薛柱斗曾从湖南派了地师(即风水师)观察估量地理状况,在北山的一块高地,用砖砌了亭子,建了鼓楼,改建上东城门。从此甘谷驿城的管理迅速有了起色。

他也关注家乡地方志的编纂。当阅审完草稿正准要付印时,薛柱斗恰好调任光禄寺卿,最终因公务繁忙没有完成,县志编修就此停滞,一直拖到三十多年后才出版。

当时的延长是一个边远偏僻的穷县,因为连遭兵荒马乱,许多政务都荒废了,县城学宫(公办学校)里杂草满园。时任陕西提学叶映榴在《重修文庙记》中说他曾写信给安徽按察使薛柱斗和另一位乡贤求助,得到250两黄金,学校得以扩修。薛柱斗还邮寄衣物、钱给亲戚朋友,资助乡里贫困学子襕衫(校服)、试卷,勉励年轻人勤学上进。康熙二十六年(1687),他为延长庙学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两座石牌坊,并铸造铜鼎香炉放置在孔子圣座前方。铜鼎香炉上部是宫殿亭楼牌坊建筑式造型,四棵铜柱游龙盘绕,四足为四只象头,卷曲的象鼻支撑在莲花座上,充分表现了儒家文化对四平八稳的治理效果的追求。

非正常免职

二十六年(1687)五月,薛柱斗进京担任刑部右侍郎,但很快在第二年的二月就被免职了。《康熙朝实录》说是因为薛柱斗年老体衰,昏庸无能,不能胜任工作;但是,过了一百多年后,清嘉庆(1796-1820)本《延安府志》却说他执法公正,使那些皇亲国戚也不得不收敛收手。

戏曲家、诗人龙燮(1640-1697)与其过从甚密,曾说薛柱斗精通养生之道,身体素质不错,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当他听说薛柱斗被撤职后,不禁感慨悲愤,为友人鸣不平,写下一首《闻梁公司寇解官感而赋此》:“匆匆歧路一挥涕,还对婢妾鸠盘狞。我如鳏鱼哭长夜,公职爽鸠趋大庭。方期朝暮参密勿,济川舟楫需常经。”意思是:“我和您(薛柱斗)匆匆挥泪分别后,回到家里(才过了一个月妻子就病死了),整天面对着鸠盘荼(食人精气的鬼,俗称冬瓜鬼、瓮型鬼)一样面目狰狞的妒妾丑婢,痛苦得像从不闭眼的鳏鱼那样彻夜哭泣,您则去朝廷做了刑部右侍郎这样的高官。正盼着您不久将参与机要,担当大任,怎么朝廷随便就把您解职了呢?大臣的任免必须走正常程序啊!”

龙燮还后来又在其诗《右忆薛开府梁公》中说:“麻衣如雪过江寒,种种恩私欲报难。留得羊公碑一片,至今空洒泪痕丹。”把薛柱斗比作“麻衣如雪”般志行高洁的士大夫,与至今被人们怀念的魏晋时期杰出战略家、政治家羊祜相提并论,表达了对薛柱斗的感激、崇敬和怀念之情。


【编辑:李娟娟】

来源:各界文史 编辑:李娟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