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梭烟雨
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无论是萧何还是张良都在刘邦屠杀功臣时幸免于难。明初“三杰”李善长、徐达、刘基(刘伯温),在朱元璋屠杀功臣时竟然只有“大将军”徐达幸免于难,朱元璋的“萧何”李善长与“张良”刘基都被害。同样是遭遇“流氓皇帝”,为何“神算军师”刘基不能象张良那样保全自己呢?
不可否认,刘基的智囊地位无人替代,他自己对功名利禄并没有什么贪恋,但却多次表现出杀伐果断的“帝王之术”,这就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刘基在朱元璋供奉韩林儿时,表现出对韩林儿的鄙视,称之为“牧竖”,这固然是对朱元璋的忠诚,却是为人臣最大的忌讳。安丰之战,朱元璋重情重义带着徐达、常遇春千里救驾,刘基表现出对韩林儿的冷血,更是让朱元璋心有余悸——幸亏刘基是“自己人”,不然就太可怕了。陈友谅大军压境直逼金陵,朱元璋力量不足,不少将领主张投降或者诈降,只有刘基一人主张杀戮。刘基这种冷血、刻薄的性情,本是帝王才有的秉性——处人臣之位却行帝王之姿,如何保全自己?
反观张良,知道自己只是军师,且恪守本分,从不要求兵权或者政权,不染指将军们与宰相们的事务。刘邦有赏赐,张良照单笑纳以示服从圣意;刘邦要封侯爵,张良提出封留侯,纪念与刘邦初次相会;刘邦担心功臣宿将谋反,张良建议册封刘邦最讨厌的大将雍齿为诸侯,以安人心;刘邦想定都洛阳,张良并不公开反对,而是在娄敬提出定都关中后及时附议并阐述定都关中的重要性。大汉王朝建立起来了,张良不参与朝政,“知趣”地归隐了。刘邦要废长立幼,吕后求助,张良及时伸出援手稳定天子之位,施恩于新主。
刘基要朱元璋背叛“小明王”韩林儿,张良却要求刘邦为楚怀王发丧,重情重义、爱护诸将、保存嗣主,试问哪个上位者不喜欢?刘基的才华不在张良之下,却没有张良“会做人”,他本人也就成了明朝开国功臣中两位最早无故被杀者之一。
点评:这样看来,“好下属”的典范绝对是张良而非刘基,作为人臣、属下,一要劝“上位”行善而不是作恶,二则要接受“上位”的好意而不是用清高伤害他人。与萧何、张良相比,李善长、刘基缺的不是才华和智商,而是善心和情商。自己不是帝王,就应该劝帝王行善,而不是开启杀戮的“潘多拉魔盒”。
【编辑: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