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史春秋

赵季平的两段爱情生活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8-06-20 17:28 【字体:

■秦川

赵季平和孙玲因音乐而结缘,从第一次见面时起,赵季平就认定这个女孩子就是要陪他走完一生的人。千山万水阻隔不断他们之间的爱情,历经千辛万苦终成连理。孙玲,是赵季平的幸运女神,是贤惠的妻子,是慈祥的母亲,年仅53岁时却因患病离开,痛失所爱,使赵季平创作跌入了低谷。而张宁佳的到来,使赵季平重新燃起创作和生活的激情……

音乐是结缘的纽带

1962年夏天,赵季平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附中的高中班。一天下午,学校琴房中里传出的悦耳琴声吸引了赵季平的脚步,他第一次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琴房里一个只有13岁的漂亮女孩子,身穿一袭白裙,清纯、美好。赵季平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他回眸看到孙玲轻轻推开练琴房的那一刻。当时的赵季平心头不由泛起一阵涟漪:“这是谁啊,居然这样漂亮。”第一次见到孙玲,赵季平就被她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美丽的外貌所打动。

音乐是他们结缘的纽带,从第一次见面时起,赵季平就认定这个女孩子就是要陪他走完一生的人。赵季平对孙玲一见钟情,格外爱恋,后来展开了不间断的追求。

应该说赵季平很有眼光,13岁就进校学大提琴的孙玲,不仅外貌出众,音乐悟性和个人素质也相当高。她原姓方,祖籍安徽桐城,是明末清初大文人方以智的后裔。她的父亲毕业于燕京大学法律系,后来进入国民党军界,解放后被判刑,死在劳改农场,她是由做医生的母亲带大的。这样的家庭背景,虽然给小孙玲的成长投下了阴影,让她过早地背上了受歧视的“黑锅”,却也锻炼了她内敛和坚韧的性格。

“文革”期间,年级相差好几届却同属“黑五类”子女的赵季平和孙玲,共同参加了一个“红喇叭宣传队”。他们曾一起去青海演出过,彼此的情况逐渐熟悉起来。有一次开全院批斗会的时候,在他们学院401大教室门口,来了一个老太太和两个年轻的女军官,巡视会场上的人。后来大家才知道,这神秘来客,实际上是中央军委邱会作老婆带的人,给林彪的儿子林立果选妃子,据说孙玲被选入了名册,却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而落榜。而她与赵季平的情缘也正在慢慢酝酿。

音乐是打开赵季平和孙玲爱情之门的钥匙,在西安音乐学院上本科的赵季平,不仅对民族音乐有着深深的追求,而且他还想尽办法广泛汲取西方音乐的精华。那时正值“文革”,能够接触到的西方音乐资料很少,对音乐有着狂热追求的赵季平千方百计寻找有关西方的音乐资料,然后偷偷地到琴房去聆听。而一直拉大提琴的孙玲就是他经常邀约的几个知音之一,他们通过音乐相熟并相知。

初露作曲才华的赵季平,是全校有名的才子,他创作的弹拨乐《战风沙》拨动过周围不少女同学的心,其中就有同孙玲要好的一个拉小提琴的女生。她常带孙玲一起去琴房听赵季平弹奏当时流行的芭蕾舞音乐《红色娘子军》、样板戏音乐《红灯记》,没有钢琴曲谱,全凭自己的感觉去摸索。尽管如此,孙玲还是有意回避赵季平的目光,快要毕业的她对前途充满忧虑,也怕自己的出身会连累人家。

千山万水隔不断相爱的心

也许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爱情所经受的第一次考验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就早早到来。毕业分配后,两个人身处两地。

1969年秋天,孙玲被分配到陕北宜川,那是个偏远又荒凉的地方,她从西安出发,走了一个星期才到。幸亏那里的县革委会主任,是个通情达理的老同志,他看到孙玲的专业是大提琴,惊讶地说:“咱这里哪用得上这个啊,不是浪费国家人才吗?姑娘,你自个联系个地方,哪要你就到哪去吧。”那时孙玲的姐姐在遵义文工团弹钢琴,一联系,那边需要人。好心的主任果真放行,孙玲又千里迢迢,来到了离家更远的贵州山城。当时,孙玲虽然心里爱着赵季平,但是由于怕连累赵季平,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去向。

在赵季平和孙玲的爱情之路上,很多困难都没能打散两颗拴在一起的心。虽然这时赵季平已分配到省戏曲研究院工作,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联系孙玲的可能,多方进行打听,时刻惦念着心上人却不知如何去找她。终于有一天,那位拉小提琴的女友说,孙玲回西安养病来了。两年不见,孙玲换了个人似的,她患了肺结核,瘦得腿像胳膊一样细,也没了往日的神采。当时孙玲和赵季平其实已经经受了一场生死考验,在这一场考验中他们等到了爱情,而爱情也帮他们战胜了死神的威胁。赵季平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是痛苦万分。他说他第一次看到那么瘦弱的孙玲,从内心感到一种心如刀割般的酸痛。孙玲患病期间,曾有知情者中有劝他放弃孙玲的,说“别背这个包袱了”,可他不干。

从孙玲回到西安的那一天开始,赵季平就四处找药,每天都鼓励她好好养病,争取早日康复。只要一有空闲,赵季平就用自行车驮着孙玲去练琴,用音乐来抚慰她的心灵,便于她更好地恢复。经过赵季平的精心调理,特别是通过他们在精神上的互相支持,孙玲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起来。孙玲同赵季平来往越多,感情日深,连孙玲妈妈也在众多追求者里看中了这个小伙子的人品与才干,而孙玲是最听她妈妈话的。赵季平说这是他们的爱情感动了上苍,赵季平的行动不仅感动了孙玲,也感动了她的母亲以及周围的人。

1971年底,赵季平和孙玲确定了关系。1972年5月24日,在省戏曲研究院他们二人喜结连理。一个月以后孙玲就怀孕了,九月因工作又去了遵义文工团。没多久,赵季平也赶到遵义为她的工作调动而奔走。那时遵义文工团正排一出新歌剧《刘四姐》,军代表看来了个作曲家,便说调人可以,先帮我们编曲配器。赵季平求之不得,埋头苦干了好一阵,顺利完成元旦演出的任务。新年过后,小俩口等不及办妥调动手续,就忙着买票上火车。那时回西安要在成都转车,又赶上春运,孙玲挺着大肚子上上下下,车上挤得没法说,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刚过完春节,他们就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儿子赵麟出生了。

他们在赵季平工作的单位里安了家,很小的一间屋子,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连木板床都是自己打的。儿子没满月,赵季平就下乡采风去了,直到小赵麟过“百岁”才回来。那是作曲家深入民间,为日后他在乐坛掀起“西北风”汲取营养、夯实基础的年代,足迹踏遍八百里秦川,整年整月泡在醉心的事业里,家庭生活的琐碎和繁重全都落到妻子的肩膀上。孙玲既要参加演出、拉大提琴,又要柴米油盐、相夫教子,她无怨无悔地承担起这一切——名副其实的贤妻和良母,成了三口之家的“顶梁柱”!

无怨无悔的贤妻良母

在婚后的30年里,孙玲无怨无悔地担当起了两个角色———为丈夫牺牲一切的妻子和为儿子付出一切的母亲。

婚后的生活,让孙玲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贤妻良母,直到现在赵季平都不会做饭,因为一直都是孙玲默默地承担了所有的一切。赵季平依然还记得刚结婚的时候,孙玲一个人买粮买煤的情景。他说当时他们住在二楼,孙玲硬是自己拿了个盆子,从一楼把蜂窝煤一盆盆地搬了上去。每次妻子出差,赵季平都急切地等待妻子的回来,因为赵季平早已习惯了由妻子照料的有规律的生活:早上妻子给他泡好茶并做好早点后,开始抽空练琴,然后去买菜、做饭做家务,每天晚上还要演出及自学英语,后来赵季平出国时的翻译一直都是由孙玲来担任的。

在儿子出生后没几年,因为当时文革结束后大家都希望学习科学知识,赵季平和孙玲两人当时都有机会再去深造,但善良贤惠的孙玲在权衡了很长时间之后,毅然把机会让给了丈夫,决定让赵季平去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她则留下来照顾孩子和家庭。在赵季平去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的两年中,她把自己一多半的工资都寄给了在北京上学的丈夫,自己却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

在赵麟成长的过程中,孙玲还担当了儿子赵麟的钢琴老师。从赵麟上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孙玲虽然每天都要演出、操持家务,但她还是坚持从晚上7点到9点陪着赵麟练琴,真可谓严师慈母。赵麟回忆说,如果没有母亲这样伟大的奉献,也不可能成就现在的他。当赵麟考大学的时候,也是母亲亲自陪着他辗转北京、上海考试,最终把赵麟也送入了中央音乐学院。

赵季平曾经说过,孙玲是他这一生中碰到的真正的音乐知音,赵季平所创作的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都有孙玲的一份心血,孙玲是赵季平所有作品的第一个听众和评价者。赵季平为《水浒传》创作的《好汉歌》,就是孙玲在炒菜的时候给赵季平提出了最后修改意见,并最终定稿的,原来的歌词开头是“说走咱就走”,在听了孙玲的意见后改成了“大河向东流”这样气势磅礴的歌词。配合这个歌词的改动,曲子也作了很大的改动,结果正在炒菜的孙玲听了最后的曲子之后,立即兴奋地说:“这个好,这个好。”

赵季平在为张艺谋创作《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以及为陈凯歌创作《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等电影音乐的时候,孙玲也是第一个忠实的聆听者。对于一直以来支持自己音乐创作的妻子,赵季平说:“孙玲是我创作的幸运之神。”

在孙玲的照顾下,赵季平成了世界上有影响的作曲家,而他们的儿子赵麟经过大学的深造,现在也成为正在崛起的新一代音乐人,为内地版的《射雕》作曲,并为陈凯歌的新片《百花深处》以及《和你在一起》等许多大作作曲。

与孙玲的最后时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孙玲2001年在北京的一家医院查出癌症,这个消息让赵季平和儿子几乎放弃了创作,在孙玲病重期间,赵季平每天都陪在妻子的身边。在北京的时候,赵季平住的地方离医院很远,每天他都要往返90多公里,只是为了妻子的病。他问遍了所有的朋友,打听最新和最好的药,这中间他们到山东、北京等地遍访各种治疗肺病的名医和药方。

在孙玲一年多的住院过程中,赵季平又一次体会到了以前恋爱时分别的那种“心如刀割”般的痛。他还说,自从孙玲生病之后,自己感觉头顶上的一片蓝天再也没有了,而他自己在妻子生病后才感觉到妻子这一生的付出是多么的伟大。

在病床上,赵季平虽然也苦中作乐,希望能舒缓妻子的痛楚情绪,他告诉孙玲:“要不是你生病了,我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来陪着你。”但看着妻子痛苦的样子,赵季平掩饰不住内心的痛苦,他感慨地说:“那时候真的希望生病的是我,是妻子来伺候我,那该多好啊!”

孙玲最后的时光是在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度过的,两个相依相伴30年的爱人在病床前度过了他们在一起的最后时光。赵季平在妻子住院的过程中特意送给了妻子一个结婚30年的纪念钻戒,每天孙玲入睡时,赵季平都能看见妻子用另一只手紧抚戴钻戒的手指,他明白这是妻子在享受幸福的时刻。

孙玲在弥留之际告诉儿子:“在我离去的时候,你一定要像现在照顾我一样照顾你的父亲。”而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两个最爱的男人。

这个任劳任怨的女性留给赵季平父子的是无尽的思念,而赵麟说自己的母亲尽管离去了,但母亲的影子无处不在。

2002年8月19日,天色阴霾,空气沉闷。孙玲突然病情恶化,失去神志。赵季平闻讯冲进病房,把昏厥不醒、气若游丝的孙玲搂在怀里,不停地呼唤:“孙玲,你醒醒,我在这儿呢!孙玲,你醒醒!……”赵季平声嘶力竭,涕泪涟涟。孙玲最终没有醒来。她躺在季平的怀中做着永不醒来的梦。那天夜里,医院一片静谧。月光透过树杈,在水泥马路上洒下了斑驳的白花。赵季平来回踱步,彻夜未眠。

孙玲的去世,带给赵季平的是三十年爱情长跑后难以忘却的思念之痛,使赵季平的体重掉了十多斤。开始他不能适应残酷的现实,总觉得孙玲没有离去,还待在挂着她遗像的客厅里,但当他走进隔壁的琴房,刚坐下来,就发现往日泡好放在手边的那杯热茶“不见了”,抑郁如潮水般地涌来,琴键无声,心绪不宁,创作也曾跌入了低谷。

“你怎能因为我而放下手边的工作?我耽误你太多了!”

“写《和平颂》是你做最想做、也最该做的;看到你成功,我也高兴呀!”

 ……好像孙玲还在他耳边叮咛。在南京江东门纪念馆、“万人坑”遗址上所看到的历史惨剧,在滔滔扬子江边所听到的有关日军大屠杀暴行的控诉,都一声声、一幕幕挤进脑海,撞击胸间。一种巨大的创作冲动攫住了赵季平的心,灵感之泉在喷发,飞扬的乐思化作了琴键上的音符、五谱线上的记号,一行又一行,一章又一章。

2003年 5月1日晚上,赵季平的作品《和平颂》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隆重上演,由南京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和台北市国乐团“两岸三地”160位演奏家、80名合唱队员同台演出。当著名主持人念出如下的报幕词:

   山岳般雄浑,在曲谱上凝聚历史的沧桑

   江水般流动,在管弦间澎湃时代的激情

   是“乐坛神笔”将安魂的红烛点燃、希望的白鸽放飞

   敲响黄钟大吕的旋律,回荡亿万人的心声……

舞台上扣人心弦的音乐之声如惊涛拍岸,响遏行云。不远处的赵季平,表情严肃内心却是幸福的。此刻的他,也不再是孤身一人了,已化作幸运之神的亲密爱人还陪伴着他,留在他今生的每一部作品里,他的每一步成功和喜悦,都是献给爱人孙玲在天之灵的一首知音曲。

犹似故人来

2003年10月的一天,赵季平正在家中创作,突然传来几声清脆的敲门声。赵季平打开门,只见一位秀丽端庄的中年女子笑吟吟地站在他面前:“报告,我是张坚给你派来的女朋友!”  

赵季平连忙把她迎进屋,沏茶,削水果。原来这是赵季平的挚友、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艺术指导张坚给她介绍的女朋友。张坚看到一年多来赵季平孤独生活和工作,心中萌发给他再找个妻子的念头:“没有人给他做饭吃啊!他得找个老婆!”   

赵季平打量着眼前的女朋友,觉得她有几分像孙玲年轻时的模样,顿时有了好感。在交谈中获知,她叫张宁佳,是成都新都川剧团的女演员,曾在1983年进京拍摄大型神话川剧电影故事片《芙蓉花仙》,扮饰主角花仙,一时名声鹊起,还成为全国青联委员。后与前夫离异后,因找不到知音,一直带着女儿婷儿独自生活。这次她与赵季平一晤,顿觉觅到了知音。    

更使赵季平感到惊奇的是,张宁佳与前妻孙玲有那么多的相似,且不说她俩的像貌相似,就是出生地也在同处,她俩都是在成都一家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并且张宁佳在成都的家离孙玲的娘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    

张宁佳的到来使赵季平恍惚中有故人归来的感觉。张宁佳是孙玲的转世?还是苍天的有意安排?赵季平从美丽爽朗的张宁佳那里找到了当年他与孙玲的“初恋”感觉,他俩相爱了。  

他们开始频频通信通话,后张宁佳转入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活泼美丽的女儿也转到西安上中学。他俩于2005年住在了一起,当时张宁佳要领结婚证,但赵季平不同意。赵季平说要守着老规矩,续弦必须等孙玲去世3年之后。

赵季平和张宁佳在2006年领了结婚证。张宁佳十分善解人意,她每天清晨六时起床,先是把孙玲的遗像镜框擦拭干净摆好,然后下楼买菜,回来给赵季平做饭、磨豆浆。她做得一手好菜,让季平顿顿吃新鲜饭、不重样。张宁佳又替孙玲把赵季平塌下的半边天撑了起来,赵季平庆幸,上帝没有亏待他,让他一辈子遇到两个好女人,和谐、幸福又充满了这个音乐之家。   

自赵季平张宁佳结识之后,他音乐创作激情又一次被点燃,为一批电影、电视剧作曲。作为音乐家的伴侣,张宁佳也在继续深造,精心培养新秀,陆续在《人民日报》、《人民声乐》等报纸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艺术评论和散文作品。

晚年的赵季平也从未停歇,一直在勤奋创作更多、更好的音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018年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现场,孙女赵珈婧云真情演唱,儿子赵麟倾情伴奏,作为祖父已经73岁的赵季平深情期望,祖孙三代站在台上就是一种音乐的传承,祖孙三代的音乐梦想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赵季平与张宁佳一起、和家人一起,一直在音乐的大道上,一路前行。

【编辑:李娟娟】

来源:各界文史 编辑:李娟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