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雷(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
在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下,消费扶贫成效初显,但在扶贫农产品质量提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竞争力不足,受生产技术条件和小散生产模式限制,规模化和标准化未形成,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二是品牌意识薄弱,“有特色无品牌”现象突出。
三是发展推广不均衡,农产品季节性强,受电商、物流、仓储及当地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制约,地区之间“消费扶贫”发展失衡,推广好的卖断货、未推广的烂地头。
为此建议: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农技力量对贫困地区生产、改良育种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引导本地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同当地贫困村签订长期收购协议,统一生产、包装等标准,保证产品质量;鼓励、指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与各家电商平台签订供销合同,共同建立线上线下扶贫农产品营销推广体系,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
二、实施品牌培育行动。鼓励当地集中力量开展特色“扶贫品牌”创建和文化塑造;发挥“媒体+电商平台”在“扶贫品牌”宣传推广方面的作用,讲好品牌故事。
三、打通电商渠道。以村、镇为单位,依托中国电信农村渠道布点规划,广泛建立“益农社”线上产品展示及销售网点,实现农资农技下乡、农产品一键上网。
四、引导电商加入“消费扶贫”行列。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增设扶贫专馆(专卖店),主推扶贫农产品。
五、出台政策倡导消费扶贫。引导行政机关和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农产品,加大普通消费者对贫困地区产品的支持力度。同时,针对消费扶贫有贡献的组织,通过多种形式予以褒奖,形成倡导消费扶贫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