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委员
□ 记者 刘凡銆 文/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陕西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服务水平,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增强服务均衡性、可及性。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聚焦“公共文化服务”议题,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杨超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较快,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相比,公共文化服务还有较大差距。”省政协委员、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说,群众期待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设施建设,能够进一步拉进社会大众与文化遗产的距离,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杨超看来,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需求导向,向订单式服务、互动式服务转型,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跟踪掌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内容提供了直接依据。”杨超说。
如何用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杨超认为,可以搭建文化体验大数据平台、非遗音乐体验馆、智慧图书馆、云博物馆等,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丰富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深入推进“一云多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探索运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整合图书、文博、非遗、文艺等各类文化资源,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多通道发布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人民享有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