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委会工作

夯实乡风文明基础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3-05-11 10:38 【字体:

□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培根铸魂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丰富和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农民群众精神风貌得到大幅提升。2022年,省政协围绕“夯实乡风文明基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议题,先后深入宝鸡市、榆林市、商洛市6个县(区)的14个村镇进行实地调研,坚持问题导向查短板,聚焦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建言献策。
  存在问题
  (一)乡村社会治理缺位,缺乏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推手。基层组织建设尚未形成抓乡风文明的问题导向,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组织力相对薄弱,降低了农民群众对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配合度,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有效办法尚未真正破题。部分农村党组织乡风文明建设活动数量偏少、内容相对空泛、形式老旧,政策执行力有待提高。部分基层干部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出显绩。个别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不讲民主,干群关系紧张。
  (二)文化共同体作用偏弱,损伤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脉。依托文化阵地、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氛围有待强化。脱贫攻坚以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组织活动等方面已有大幅提升,但乡村文化供给偏重于完善乡村文化硬件设施,重形式、轻内容,重建设、轻管理,与农民文化需求不平衡、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还没有建立起新的乡村文化共同体。
  (三)陈规陋习顽疾尚存,破坏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环境。一是攀比之风渐盛。我省部分地区仍普遍存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问题,造成巨大浪费,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助长了婚嫁论财的风气,误导农村青年形成一切向钱看的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封建迷信抬头。不少农村群众习惯于“看日子”“看风水”,使得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有所抬头。这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侵蚀群众的思想,阻碍了农村群众向上向善、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养成。三是“赌博风”屡禁不止。打牌赌博成为一些农村的日常“文化”活动,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群众深恶痛绝,社会反映强烈。
  (四)常住人口结构改变,削弱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目前,我省城乡二元结构还未改变,农村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问题非常突出,绝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呈现严重“空心化”,人口结构“老龄化”“妇孺化”。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社会接触程度偏低,社会主体意识较弱,没有能力改变农村落后风气,只能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推进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对策建议
  (一)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的建设。一是完善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上下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抓脱贫攻坚的力度,把夯实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着力点,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干部群众动员起来。二是建立社会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的机制,发挥乡村振兴包联单位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注入作用,让群众接受现代文明,提升认识,改变行为。三是落实资金保障。市县(区)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风文明建设。要制定相关奖补政策,鼓励乡村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地域环境等打造特色乡土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增加人流、物流,提高乡村集体收入,也可通过吸收企业捐赠、社会帮扶等方式蓄积乡风文明建设资金。
  (二)厚植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脉。发掘保护农耕文化的特色资源,传承优秀的民风民俗,留住农村文化的根脉和记忆。一是实施乡村文化传承计划,大力开展乡村文化践行和推广活动,塑造农村群众精神品格,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加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史馆、道德讲堂、文化广场、文化廊、民风廊、农家书屋、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和提档升级,着力搭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台。二是深入挖掘和发展乡土文化,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广泛开展“农民丰收节”等各类主题活动,推进村(社区)群众性文艺队伍建设,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加强对传统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遗址、文化祠堂的保护,加强戏剧、剪纸等民间文化遗产和庙会、灯会等民俗文化活动的保护与传承,培育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三是创新农村移风易俗的新举措,推广文明积分、道德超市等经验做法,发挥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创新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三)优化乡风文明建设的外部环境。遏制人情攀比风,卸下人情大山,以清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一是依法依规,把修订乡风民约作为先手棋。出台的政策措施标准规范,既要有行政引导营造“软环境”,更要有村民自治制定“硬杠杠”。坚持“因村制宜、尊重传统、破立并举、一村一策”的原则,把握习俗与低俗、传承与创新、治标与治本、干部与群众等四种关系,体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从俭”的新民风。二是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各县(市、区)应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重点围绕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铺张浪费等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突出问题,明确开展专项治理,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群众遵守新乡风标准,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四)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力量。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利用好农闲季节、节假日和庙会、集市等传统节点,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浓厚氛围。二是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村宣传栏等各种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发挥乡风文明典型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树立新乡贤文化、道德模范、典型事迹,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文明,传播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形成勤俭节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文明新风尚。三是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力开展农民文体活动。大力提升乡村义务教育师资水平,解决好优质教育资源在乡村的覆盖面问题。探索乡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在乡村中小学校校本课程中融入乡土文化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开设乡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课程。强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引导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健全完善农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体文体智体融合,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