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经济委“完善支持政策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调研专题报道
□ 记者 冯倩楠
“当人体髋关节严重缺损时,可以利用髋臼杯假体进行植入,让身体恢复如初。”3月5日,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西安赛隆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介绍说,这些标准化骨小梁髋臼杯由赛隆增材自主研发的电子束增材制造设备与工艺打印而成,一炉可以打印288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患者支出。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领头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3月5日至6日、19日至20日,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围绕“完善支持政策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详细了解我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倾听企业心声、询问发展诉求,赛隆增材就是其中一站。
“我们的研发投入高,常年占到营收总额的15%到20%,发展要投设备,有资金需求。”调研组了解到,得益于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科技金融,探索“秦科贷”“技术交易信用贷”多样化金融产品,包括赛隆增材在内,不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资金保障有序,但在上市准备、充盈资本方面存在问题,还有一些有潜力成长为“小巨人”企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仍有资金需求。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研发、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需要的是‘耐心资本’。”省政协委员、富春产业控股(陕西)有限公司董事长孟裕凯长期在江浙工作,他认为,可以借鉴当地经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等,引导鼓励创投基金的个人与机构投资。
“企业要解放思想,善于利用私募基金。”省政协委员、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毛亚社建议,政府可以有侧重地组织民间资本,为上市后备企业充盈股本金。同时,要发挥好政府产业基金,用好风险补偿机制,让银行积极介入。
一枚晶莹的半导体,可转换光电,导向无尽未来。在位于西安市经开区的龙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委员们详细了解了这家省重点产业链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链主”企业的创新科技之路。“无论是针对半导体行业,还是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陕西都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公司董事长徐西昌说,曾有外省政府前来招商,“直接带着政府产业基金和产业链上供货配套来的”。
“企业要发展,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缺一不可,顶层设计和发展布局很重要,政策也不能是‘大水漫灌’式的。”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王晓驰说,政府应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定专门的政策,确保政策落地可行。
“要培养有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生存的生态,一些重点产业链的配套大头在外省,可以让相关的科研院所与链上企业合作或助力孵化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省政协委员、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锋建议,梳理重点发展方向,在“十五五”规划中统筹发布,立足区域,做好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建设。
“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一些技术在国内遥遥领先。”在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介绍了企业从“软系统”到“硬设备”研发的成长经历。“但我们是技术型企业,经常要花几年迭代产品,人才是个问题。”陈亮说。
调研中,西安、渭南多家企业都谈到了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在渭南市蒲城驭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道金介绍了企业的用人经验:“我们把研发中心设在了西安经开区,博士硕士都在那里,把制造中心放在本地,这样更容易招到研发人员。”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斌向企业介绍了我省高校引进、校企共同使用的“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对地市来说,‘西安研发、地市制造’是一个引人用人的办法。另外,可以学习利用宣传好‘校招共用’政策,让更多高校科技人才走出‘象牙塔’,为企业所用。”刘斌说。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基本都是在细分领域里技术领先的企业,对研发人才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吸引高端人才要有政策激励,比如住房、上学、个税补贴等。”省政协委员、陕西恒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武锁还建议,针对高层次技术工人,要特设政策,给予职称评定、人才申报等红利。
调研中,调研组还分别组织西安、渭南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召开座谈会,企业代表们敞开心扉,说出了心中所急、所想和所盼。
部分企业谈到了对奖补、税收、申报等政策不能完全“消化”的问题。“像这种有行业企业扎堆的地方,可以考虑建设产业园区,行业企业之间也可以在产品、政策上互通有无。”省政协委员、陕西成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聪建议,在园区内专门引进为企业服务的专业机构,对企业的申报、纳税、政策解读、数字化转型等进行指导。
互动问答间,问题破解思路逐渐清晰。针对调研组关心的问题,地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省政协调研组的调研成果和意见建议,并结合政策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协商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