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认真总结‘十四五’、科学谋划‘十五五’”调研专题报道
□ 记者 李荣 实习记者 王朝辉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现实需要。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问题,4月9日至11日、17日至18日,省政协第七调研组就“认真总结‘十四五’、科学谋划‘十五五’”议题,深入渭南、铜川开展专题调研。
4月的富平县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绿树成荫、百花争艳,茶余饭后,许多市民前来散步健身。
石川河属渭河一级支流,在富平县境内流长36.4公里,流域面积783平方公里。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人们在石川河上游建设了桃曲坡水库,自此石川河变成了季节性河流,经常断流。
富平县水务局局长刘天奇说,为解决石川河“有河无水”问题,富平县实施了“造水”工程,在石川河河畔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将经过处理且达标的中水注入河中,再配套种植各类水生植物,对中水进行多次净化,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经过多年治理,如今的石川河重新恢复了生机,2020年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获评国家级湿地公园。
“以前的‘脏乱差’变成现在的‘美如画’。”省政协委员王伟建议,要加大河流生态修复力度,完善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形成流域水生态治理“一盘棋”,设置河流在线水质监测点,实时监控水质变化,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目标。
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许丰收介绍,“十四五”以来,渭南市坚持“三水”统筹治理,组织开展重点涉水污染源监督检查、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黄河北干流陕西侧联合监督执法等专项行动,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规范化建设,建立跨界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2024年,全市1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90.9%,5个纳入国家考核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走进位于渭南高新区的陕西中联西部土方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快速运转;在机器测试场地,一台台成品挖机来回前进、回转、挖掘,检测设备性能。
“销售情况咋样”“企业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中还存在哪些困难”……委员们一边参观,一边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及产品情况。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该公司生产的产品涵盖了160马力至600马力履带式推土机、1.5吨至400吨履带式挖掘机等类型,具备年产10000台挖掘机、3000台推土机的生产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能源、水利、冶金、建筑等行业,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四五”以来,渭南市创新转型取得新进展。农创谷大荔核心区建成运营,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平台实现“零突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57家。
省政协委员乔志博说,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供热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工业企业数字转型,不断激发企业新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企业园区到生产车间,再到热电厂,调研中,委员们实地感受到渭南市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调研组建议,渭南市要加快推进生产产业规模化、能源产业绿色化、制造业产业现代化,瞄定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和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持续增强渭南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多了许多“科技范儿”。2019年,铜川在全省率先建成“铜川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大数据管理平台”,融合了生态环境系统内部的所有数据,外联气象、水利等部门环境监测信息,实现了环保业务一体化监测、一张网监管、一张图展示,为铜川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铜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铜川全方位构建环境监测、网格化监控、智慧化监管体系,在西北地区先行探索建成危险废物智慧监管系统。依托“一市一策”团队精准指导、大数据平台综合指挥调度、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等先进技术和方法,为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执法监管、行政决策提供了科技支撑。
“生态保护,要用好科技力量。”省政协委员韩文霆说,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管、环境执法等生态数据的共享开放,全面提高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
焚烧发电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式。铜川海创环境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铜川市唯一一家垃圾焚烧发电企业,承担了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年处理生活垃圾18.25万吨,年发电6953万千瓦时。
“十四五”以来,铜川市大力实施生态强基战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先后荣获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等称号。
省政协委员宋立军说,铜川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化煤电、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加大对天然气资源以及地热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目前,我们的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单位GDP能耗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较高,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转化偏低。”座谈会上,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希望省上继续支持铜川资源城市转型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多方争取政策资金,开展试点示范,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迈出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