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动态

“小巨人”蕴含“大能量” 赋能陕西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完善支持政策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民主监督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5-09 08:02 【字体:

1邢欣(1552665)-20250509090339.jpg

西安市政协副主席邢欣:

关于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西安市通过完善政策机制、产业生态和优化创新环境,有效增强了产业链韧性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推动了更多优质企业跻身省级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列。

(一)推动政策落地。一是优化政策设计。分类施策,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细化政策,给予差异化政策支持。简化申报流程,落细落实各类惠企政策,下大力气推动产业政策欠款兑现。二是强化执行机制。建立跨部门专班,主管部门牵头,联合金融、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成立政策落地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下沉服务力量,在开发区、产业园开展相关政策服务。三是完善服务生态。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服务功能,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相关APP的开发应用,实现政策查询、申报、进度跟踪等全流程线上化。

(二)加强产业聚集。一是壮大产业集群。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业链短板为导向、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优先突破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三大领域,形成新的带动力强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带动。鼓励陕汽、隆基等“链主”企业,通过业务分拆孵化配套企业。引导“链主”企业加强本地采购。三是加强中小企业融链行动。对积极进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供应链的中小企业,按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首单奖励。组织产业链对接会,按季度举办汽车零部件、半导体设备等专场采购会。

(三)强化服务支持。一是结合产业基础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优势,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精准化服务体系,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二是建立基础层、成长层、冲刺层结构的塔式培育库,对标国家级“小巨人”标准的企业为冲刺层,实施一企一策。三是建设专精特新技术攻关联合体,联合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设立细分领域实验室,并积极对接头部企业。四是推行校招共用、校招企用引才模式,让高校院所联合企业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

(四)创新金融和资本服务。一是设立专项基金。设立省市级专精特新培育基金,建立基金跟投工作机制。二是定制化金融产品。引导本地金融机构推出专精特新企业定制化产品,鼓励设立信用贷,利率保持较低水平。三是落实税收优惠。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分类别群体实行差别征收率的办法。四是坚持投早投小。提高国资投资平台投早期科创项目或科技型中小企业比例,鼓励更多耐心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2王武锁(1552668)-20250509090345.jpg

省政协委员、陕西恒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武锁:

关于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省政协经济委关于“完善支持政策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民主监督调研安排,我跟随调研组先后对西安、渭南共10家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我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产业链“延链补链”亟需完善;二是缺乏资金支持;三是技术型人才短缺;四是资源信息不对称。

为此建议:

一、强化产业链统筹布局,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政府相关部门要聚焦专精特新产业链关键与缺失环节,引导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延链方面,鼓励“小巨人”企业沿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扩大业务和市场。补链方面,加大对陕西本地配套企业的培育力度,针对缺项环节精准招商,增强产业链完整性和稳定性。强链方面,强化高技术行业,尤其是智能制造、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壮大产业集群,促进协同发展。同时,省政府应引导构建以专精特新企业为核心、链接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融合发展的链群生态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加大政府资金引导力度,全面跟进优惠政策落实。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提供研发补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耐心资本”基金,吸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支持,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在市县区级层面得到有效落实。

三、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夯实创新发展根基。一是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地方政府牵头在住房、就业、入学、落户、个税补贴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给予优惠扶持和政策倾斜。二是优化职称评定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审标准,特别是对“低学历、高技术”的工匠型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评审通道,确保职称评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三是加强技术人才培训与职业发展支持,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四、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政府牵头建立全省统一的专精特新企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覆盖全省专精特新企业,集中发布关键数据,实现资源、资金、政策和人才的高效共享与精准对接,助力企业形象与产品推广。同时,平台与本地高等院校等机构互联互通,展示招聘政策和信息,助力企业吸引人才;整合资本市场投融资信息,搭建企业与投资者沟通合作的桥梁。

3周锋(1552656)-20250509090329.jpg

省政协委员、陕西新红锋投资集团党委书记周锋:

完善投融资支持政策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近期,我随省政协经济委先后赴我省渭南和广东深圳、珠海等地调研考察,并就完善投融资支持政策,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专题发言。

对比广东经验,我省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投融资政策支持方面存在三个短板:一是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我省虽建立了“工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但风险分担比例低、覆盖范围有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面临价值评估标准不统一、变现难等问题,风险补偿基金规模较小,市场化管理不足。二是融资渠道单一。我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仍以银行贷款为主,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发展不足。三是资金规模差距较大。我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较小,难以满足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需求。

对策建议:

一是扩大资金支持规模,优化政策结构。提高奖励标准与覆盖面,将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奖励金额从50万元提高至100万元,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奖励从20万元提高至50万元,并对重点产业链项目提供最高1000万元奖补。推出陕西省“秦创贷”等政策性产品,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利息贴息。扩大“工信贷”风险补偿范围,提高风险分担比例,并覆盖更多中小企业。

二是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强化市场化机制。依托陕西股权交易中心建设“专精特新”专板,推动企业挂牌融资,对成功转板上市的企业给予奖励。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库,提供定制化辅导和融资对接服务。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标准,建立市场化评估机构库,推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与国际接轨。设立省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不良贷款按比例补偿,并探索“知识产权+担保”组合融资模式。

三是加强产业链协同,深化区域合作。设立产业链协同创新基金,对“链主”企业与“小巨人”企业合作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合作,引入省外产业基金和股权投资机构,设立跨省域“专精特新”联合基金。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机构与陕西省“小巨人”企业对接,拓展海外融资渠道。

四是强化政策落地与评估。成立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财政、工信、金融等部门资源,形成政策合力。建立“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机制,在西安、宝鸡等地定期举办路演活动,促进企业与资本对接。制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考核指标,将企业数量、融资规模、上市数量等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4周吉峰(1552659)-20250509090322.jpg

省政协委员,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吉峰:

完善支持政策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一、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培育体系,对当年首次升级规上企业、连续两年产值(营收)增速20%以上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资金奖励;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上市企业;建设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数智化平台,制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提升服务效率。

二、加大创新能力建设帮扶力度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链主”企业、高校联合组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等,建立研发平台培育库;推动建设专精特新赋能中心,在概念验证、中试服务、技术诊断和标准化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研及产业化项目支持力度,为企业参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重两新”等重大项目提供政策倾斜;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合作转化科技成果,对采用“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承接高校科技成果的,设立成果转化专项,给予高校经费支持,在企业分阶段支付成果转让费后予以补贴,优先支持与高校合作实施“揭榜挂帅”项目。

三、助力高层次人才引入及培养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申报省市人才计划、重点产业领域人才专项奖励等;推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人才称号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支持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与高校合作建设科研型人才培养机构,培育符合企业需求的科技创新及产业人才。

四、多元化融资渠道

加快设立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科创基金;深化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合作,加强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指导。

五、灵活解决项目建设需求

开通对专精特新企业用地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在存量建设用地安排、新增计划指标中,通过灵活供地方式,优先保障专精特新企业用地需求。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流程,建立“一对一”沟通对接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生产基地尽快投产。

六、助力企业市场开拓

制定政策支持龙头企业优先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关注34条重点产业链下的细分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与协作配套,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企业;搭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引导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加境内外大型展会,提供海外展会补贴、合规咨询等服务,帮助拓展海外市场。

5孟裕凯(1552671)-20250509090350.jpg

省政协委员、富春产投集团董事长孟裕凯:

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政策支持服务体系。落实落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制度,形成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无死角、全链条、广覆盖”的政策体系。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统筹系列支持政策,让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政策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二、构建多元金融支撑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争取财政部奖补政策和资金,推动更多企业纳入中央支持范围。加快开展“先投后股”改革。提高金融服务适配性,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等,建立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设立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或专属保险产品。引导鼓励创投基金的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加入。

三、聚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要素保障方面,对优质中小企业新增投资项目用地、用能、用气需求予以优先支持。在人才政策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试点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建立人才绿色通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营商环境方面。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建立服务专员制度,定期走访企业,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需求市场化流转、解决,深化实施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引导高校院所以“先用后转”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四、支持牵线搭建应用场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推广西安光机所光电子先导院模式。专注于一个产业链或相关领域,打造“公共平台+专项基金+专业服务”创新服务生态。搭建产业链协同配套应用场景。搭建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交流对接的方式,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产业纽带、聚集孵化、上下游配套、数字化转型、开放应用场景等方式,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加强品牌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博览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出省”“出海”拓展市场。特别是一些前瞻性、有潜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培育,帮助其成长为参天大树。

6胡晓山(1552662)-20250509090334.jpg

省工商联经济部副部长胡晓山代表省工商联:

搭桥梁 建平台 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结合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优化政策服务,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建议搭建“一站式”政策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扶持政策资源,按照企业类型、政策类别等进行分类展示,方便民营企业快速查找和了解相关政策。简化申报流程,推行线上办理,开发专门的政策申报APP或小程序,实现申报材料在线提交、审核与反馈一体化,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依托大数据分析企业需求,精准推送政策,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政策解读和申报指导培训。同时,建议政府出台政策明确要求各部门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对政策执行不力的部门进行问责,确保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二、强化金融支持,破解企业融资困境。设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项发展基金,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民营企业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和市场拓展提供低成本资金,并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办法和使用规范。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完善评估体系,降低融资门槛,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加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整合企业纳税、社保、信贷等多方面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准确信用信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金融机构放贷风险。

三、完善人才保障,夯实企业人才根基。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优化人才引进激励政策,提升高端人才待遇,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打造良好科研环境。建议政府对引进高端人才的民营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构建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企业定期组织员工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行业交流活动,政府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对开展员工培训的民营企业给予费用补贴。

四、促进产业协同,构建民营经济产业生态。搭建产业链对接平台,定期组织大中小企业供需对接活动,如举办产业博览会、对接会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发产业链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互通与精准匹配。制定政策鼓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对带动成效显著的大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支持民营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整合资源、共享技术、共同开拓市场,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本版图片由记者 张璐 摄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