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涛 刘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2024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76万亿元,是2012年的2.3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49.5%。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省民营经济规模还不大、实力仍不强,大型民营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民营企业数量少、活力不足等短板。另外,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加速重构,培育新质生产力也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贡献。”因此,在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与民营经济发展的逻辑机理和内在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要素优化、产业升级、企业家精神等相互耦合、动态传导,为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探索新路径。
要构建“科技创新—要素优化—产业升级—企业家精神”耦合动态传导的民营经济发展新范式。科技创新是塑造市场竞争优势、获取超额利润的关键所在,追求科技创新成为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的必然选择。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民营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集合市场上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并试图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单维投入的依赖度,带动生产力全要素优化跃升、创新重组,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后通过牵引技术革新和质态创新,引发技术系统内部进行重塑,加快生产模式以及产品革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孕育发展,最终引导民营经济产业系统的整体耦合升级。在此过程中,新型生产关系也会受到新质生产力的牵引而不断调整构建,企业家精神亦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的刺激下不断激发焕新,共同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我省而言,构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范式,关键是要把握好“四大关系”。一是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持续完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二是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三是把握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新产业、未来产业之间发展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但不能忽视甚至放弃传统产业。要尽可能避免出现民营经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扎堆现象,还要分类指导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步伐。四是把握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既鼓励国有企业顶天立地,也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还要不断强化民营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获得感、认同感、安全感。
构建陕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范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还要切实做好“四个着力”,全力营造“四个环境”,强化新质生产力牵引作用,有效支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切实做好“四个着力”。一是着力破除制度约束,推动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二是着力加大要素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鼓励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数据要素型企业做优做强。三是着力加强风险防范管理,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建立覆盖企业战略、规划、投融资等各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四是着力加强政策协调和督导落实,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中对涉民营经济政策开展专项评估,支持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落实落细惠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全力营造“四个环境”。一是全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积极宣传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快出台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确保民营企业平等进入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二是全力营造守信重诺的诚信环境,当前重点是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修订保障民营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建立拖欠企业款项信用监管机制。三是全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优秀文化品质,建立健全创新容错机制,形成支持创新、容忍失败的良好环境。四是全力营造重商亲商的舆论环境,推广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民营经济的典型经验做法,鼓励民营企业家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作者张建涛系陕西省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瑜系陕西省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