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史春秋

历史面孔 百年微笑

——邰宗武先生《我的摄影生涯》序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6-16 09:58 【字体:

□ 张念贻

一百年,对于活在世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个遥不可及也无法企及的梦。尽管,对于千万年的时间长河来讲,百年依旧沧海一粟。年逾九旬的邰宗武先生,已经是即将迈向百岁的世纪老人。在他年届鲐背之时,已经编辑出版了上、下两卷本的《历史的见证——陕西新闻摄影图片史料选》,收获了关注和好评,余音未了、意犹未尽,一腔热血激发着一颗赤子之心,推出这本《我的摄影生涯》,正是“吾生也有涯,吾爱也无涯”。

一本书,对于这个光影流变、手机霸屏的网络时代来说,纸质书籍、画册已经是多一本不多、少一本不少,但对邰宗武先生来说,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生命价值。作为新闻晚辈,我想我能理解也能懂得邰宗武先生内心不息的火焰,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忠于职守,他用镜头所记录的陕西记忆,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画卷,让我们每每在凝神注视的瞬间,看见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的过往、鲜活的面孔,由此感叹时间的沧海桑田,最美不过生动的烟火人间。

邰宗武先生,我称呼为“邰老”。2002年冬天,当我进入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陕报大院工作时,邰老已经退休多年。2008年,我在我家附近的青门村旧书店淘旧书,偶然发现上世纪六十年代陕西省展览馆的展览资料,足足两大纸箱46本,每本包括展览的目录、所有照片的底片、摄影作者的名字。干新闻工作,总是看重史料价值,犹豫再三,往返旧书店多次,反复还价买下这两箱资料,翻阅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本资料中都署名有“邰宗武”。

没想到,我与展览在几年后结下不解之缘,相继参与众多省、市重大主题展览,2018年、2019年,陕西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主题展相继举办,作为策展团队主创,我在编辑、整理数以千计的照片过程中,再次发现众多照片的摄影作者署名“邰宗武”,印象颇深的经典照片,秦兵马俑博物馆门前,尼克松站在敞篷车上,向热情的围观人群挥手;兵马俑坑内,里根夫妇站在兵俑中间昂首向公众微笑。这些早已成为公共记忆的照片均出自邰老按下的快门。2020年,我参与编写《从群众中走来——陕西日报八十年报史》,和报史组成员先后采访陕报十余位老同志,这才算初见邰老,百闻不如一见,当邰老亲手拿着自己拍摄的照片,讲述每一张照片拍摄背后所亲历的故事,一种鲜活感瞬间油然而生。

厚厚的两卷本《历史的见证》,上卷分为吾为政要留印迹、黄土地上耕耘人、工业生产目睹者;下卷分为留住山河留住影、传承文化传承美、景影留存耀人生。活生生的影像、沉甸甸的记忆,这是一个党报摄影记者镜头下长达半个世纪的陕西记忆,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陕视察,到外国政要来陕参观;从包括工农商各行各业的重大建设项目,到重大先进典型人物;从三秦大地日新月异的重大变迁,到三秦父老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这是胶片新闻摄影的历史见证,那些经过黑白到彩色冲洗的照片,是与时代风雨同行的初心与匠心。新闻摄影“一图胜千言”,时代的气息往往借助记者的镜头扑面而来,“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当我们重温这些历史的瞬间,往事并不如烟,竟是那样地生动与真切。

《历史的见证》的扉页上,邰老写道:“摄影是真实景物在平面里得到影像记录或反映的过程,摄影对记载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尤其是新闻摄影,更是事件真实场景的历史再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是对党和人民负责;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更是对党、对人民、对历史的一份责任和担当。”毫无疑问,这是一名党报摄影记者毕生热血的明证。

《历史的见证》可以说是邰老毕生摄影的集大成之作,得到包括杜耀峰、任中南、张富汉、曹谷溪、肖云儒、巩志明等众多名家热情撰写序言、评论。按说,已经算是为新闻摄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邰老找到我讨论编辑出版《我的摄影生涯》时,我反复听取他的想法后,大致能够明白他的“未了之音、未尽之意”,那就是那些历史进程中至今鲜活的面孔、那些生动的微笑,比如延安“三老”,比如北京“知青”,比如“延安十三棵青松顶着风雪送北京”——是的,是曾经绽放在这片土地上珍贵的微笑,历史的微笑。

“摄影,为人民立传。”在一篇访谈中,邰老如是说。诚然,当邰老即将登临百年山顶,丹心一片仁者寿,如不老之松,深情回望百年那些依旧生动鲜活的历史面孔,百年笑望,笑望百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