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和鲁艺合唱团 (资料图片)
□封五昌
今年是《黄河大合唱》创作80周年。1939年,由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诞生。1940年,西安兴国中学的师生在易俗社剧场为抗日募捐义演《黄河大合唱》,一时盛况空前,轰动古城。
在1939年3月举行的一次诗歌朗诵会上,作曲家冼星海(1905—1945)在聆听了诗人光未然亲自朗诵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以后,乐思如奔腾的黄河,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了大合唱总谱的写作,于同年5月间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的庆祝晚会上正式演出。这发自民族灵魂深处的呼声,从此响彻神州大地。
西安是全国较早演唱《黄河大合唱》的城市之一。在延安首演《黄河大合唱》的次年,即1940年的寒假,西安兴国中学的师生在易俗社剧场为抗日募捐义演了《黄河大合唱》。
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安地区时有敌机侵扰轰炸,城内各中学纷纷外迁。1939年秋,为解决收容关中各地初中及市内小学应届毕业生升学问题,陕西省教育厅利用长安唐代兴国寺(位于今长安区杜曲东西杨万坡之间的少陵原畔)废址创办兴国中学,并由时任教育厅长王捷三暂兼校长。王因公务繁忙,任用进步人士李瘦枝为校务秘书。李发现兴国中学教师严重不足,遂延聘了很多知名教师授课,如朱茂青、袁若愚、武伯纶、赵曼青、李敷仁、李一青等,真是名流咸集,人才济济,音乐教师则是孙尊武和张影波二位老师。他们之中,许多人系共产党员或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简称“教盟”)成员。因此,该校的民主进步氛围和抗日救亡精神十分浓厚。这位孙尊武先生(1916—1988),是陕西蓝田人氏,早年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主修钢琴及指挥,思想进步。1937年抗战爆发后返陕,先后在省一中、同州师范、兴国中学、尊德中学等校任音乐教师。其间,以音乐为武器,教育学生爱国抗日,并多次组织学生在街头演唱爱国抗日歌曲。张影波老师比孙尊武年长,是一位资深音乐教师,早先还教过美术。她的丈夫蒋雄影先生抗战期间在重庆工作,也是一位文艺工作者(解放后,曾任西安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蒋雄影在得到《黄河大合唱》的演唱材料后,马上就寄给了西安的孙尊武和张影波老师。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排练,并在学校内演唱,当时即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赞扬。为了唤起民众一致抗日的热情,他们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决定在社会上公演。公演的地点,他们选在当时西安最有影响的易俗社剧场(位于今西安市西一路)进行。
二
易俗社的同仁们对他们的演出给予了大力支持,从剧场的灯光照明、搭合唱的台架到道具的供应以及售票,都是全力以赴。首场演出时,易俗社门口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连剧场的大门都给挤坏了,观众的热情十分高涨。由于兴国中学平时给学生开设军训课,参加演出的“兴中”学生一律身穿灰土布军装,佩戴胸章(绿绸布长方形)和领章(蓝白色珐琅铜质圆形),看起来十分整齐、庄严。每当合唱团唱到“保卫黄河”四部轮唱时,观众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欢呼,热情叫好,有的人还激动得把帽子脱下来撂得老高。整个剧场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共鸣,激动的人们与演唱者一起唱起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每天演出午、晚两场,连演数日不辍。因为是抗日募捐演出,票价每张一元(当时演出票价一般为三四角左右),群众仍是踊跃争相购票,可谓一票难求。当时西安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在谈论兴国中学《黄河大合唱》演出的情景,真是盛况空前,轰动古城。著名女作家冰心当年也在西安看了演出,她特意来到台上,握着孙尊武和张影波老师的手,不胜感激地说:“你们的演出真好,很成功!”
张影波老师后来告诉她的学生,演出期间还发生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每天演出的海报只要一过夜,就被人撕掉或遮盖,然而,不到中午又在原来的地方和各中小学门口出现更多的演出海报。原来是有人在故意破坏撕毁海报,而各中小学的爱国师生、进步青年又重新补上更多、更好的海报,就这样反复了好多次,越撕越多,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撕演出海报了。
三
有幸的是,我于上世纪50年代(1953—1959)在西安市三中上学,孙尊武先生任三中校长,张影波老师任音乐教师兼我的班主任。当时,市三中的学生合唱团非常有名,经常参加市上的中学生歌咏比赛且获得大奖(我清楚记得我们获得的锦旗足有门帘子大)。我受张老师的影响,也报名参加了校合唱团。张老师曾经为我们也排练了《黄河大合唱》,孙校长有时也前去帮忙指导。当时,中学生能四声部大合唱、轮唱(男女高低音)《黄河大合唱》的,在西安市尚不多见。我至今还对当年此事记忆犹新。
今年是《黄河大合唱》创作80周年,《黄河大合唱》高亢激越的音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划哟!冲向前!”
【编辑: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