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跟踪采访吴堡县包干到户的陕西日报高级记者元树德说:“谈起农村改革,我们不能不想起一位可敬的老人——石海源。他不顾个人安危,凭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推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两次成功的生产责任制,他坚持真理不畏强权,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直谏省委领导,其胆识令人敬佩!”
□冯东旭
戊戌冬至,我回到老家冯家墕。91岁的老支书薛新成在墕口碰上我,问:“东旭,你晓得咱县上那个米脂人书记在哪里?”米脂人在吴堡当过书记的有三四位,这把我问愣了。他拍着肚子说:“就是包干到户,让咱吃饱肚子,大囤圪堆小囤流的书记!”啊,我明白了,老支书问的是石海源书记。
40年过去了。曾在陕西最早推行包干到户的石海源,已88岁高龄,但这位老人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视线。他依然关心老百姓的事情,精神矍铄地出现在群众面前。只有花白的头发和脸上的皱纹,显现出岁月流淌过的痕迹。
一
早在1963年,石海源在榆林鱼河国营农场当党委书记时,就在场里实行包产包工包投资一奖励的“三包一奖”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打破铁饭碗,取消了工人的固定工资,劳动与收益结合,产量与奖励挂钩,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一下爆发出来。这年,全场粮食产量由上年的50多万斤翻到120万斤,亏损由28万元降到13万元。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第二年正在完成200万斤粮食和消除亏损的火热生产中,榆林地委派来30多人组成的专案组,组织榆林八大农场的300多人,批判鱼河“三包一奖”包产到户,拔除这株资本主义的“毒草”。石海源被定为走资本主义办场路线的反革命,清除出党,并由中农成分捞成“富农”的阶级异己分子,下放到马合农场新墩队劳动改造,开始了10年“苏武牧羊”式的艰辛日子。
我姑夫李庆年当时在马合农场工作,曾亲眼所见。他说:“放羊放牛,喂猪种菜,拉架子车,挑煤背砖,石海源可把大罪受咧。他天不明就背着筐到黄沙窝里拾牛粪,寒冬深夜把刚生下来的羊羔包在皮袄里抱回柴火房配奶。他虽被清除出党,但始终坚贞不渝,初心不变,春天拉着播种机在冰冷的水田里插稻秧,秋日里挥汗如雨割稻子,规定每天割稻两亩,他一天割三亩多。可笑的是,他干的多反而被污蔑为有‘野心’,得病干的慢了一点,又被说成是死不悔改的走资派。”
二
“四人帮”被粉碎,正本清源,有错必纠。石海源被恢复了党籍,恢复了职务,一切不实之词全部推倒。
1979年5月,石海源担任吴堡县委书记。他的工作目标是:让农民多打粮食,吃饱肚子。他召开常委会议,研究讨论大包干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多数领导持反对意见。组织部长薛世香劝说道:“石书记,咱俩认识30来年了,我给你说几句心里话,你在鱼河摔了大跤,这会刚站起来,别冒险了,再犯路线错误,就划不过账。”
“群众没粮吃,有的外出讨饭,我当这个县委书记有啥用?”石海源痛心疾首,决心要破局开新,挖断穷根。
这时候,横沟公社砖窑山村村支书薛耀丰来县委告状,说邻村畔畔山村去年冬偷偷摸摸把集体的土地分给社员种,影响得他们村社员不上山种地,闹腾着要分田单干,集体的摊子眼看守不住了。
我当时是吴堡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曾在横沟公社工作过五年,在砖窑山驻了三年队。作为朋友,就把薛耀丰领到书记办公室,石海源听了原委,要我带路一同去看看。我们坐吉普车爬坡下坬走了60多里土路,先去砖窑山转了一圈,然后来到畔畔山。此时,只见畔畔山的麦田上热气腾腾,有撒化肥的、送粪的、犁地的,还有修补梯田和淤燕窝地的,一派动人的春耕景象。而砖窑山却死气沉沉。
不一会,砖窑山的几个大队干部跑来说,再不阻止畔畔山,他们村就撒包咧!石海源指着山头说,畔畔山包干到户了,热火朝天闹春耕,你们吃“大锅饭”,冷冷清清,山上见不到几个人。看畔畔山的牲口膘肥体壮,耕地多足劲。你们砖窑山的毛驴瘦得脊梁像刮刀,饿得卧下站不起来。赶快学习畔畔山,早分开一天,早富裕一天。
石海源进畔畔山村转了一阵子,见不到人,就连年老多病的老人都上山种自己分到的地去了。薛耀安从砖窑山学校挑来大粪往分到的地里送,他擦着头上的汗水,说村民们新买回20对粪桶去附近村挑大粪。
大队支书薛文堂原以为来人阻挡他们就躲在山里,没想到县委书记来给他们撑腰壮胆,就跑回来了。石海源握着薛文堂的手说,“你们干得好,我支持你们!”顿时,薛文堂流出激动的泪水。
三
司机绕公路上塬把车开往横沟黄河畔,石海源和我抄小路,经李家畔、大石坬、水游村步行到横沟。路上,他夸奖我在陕西日报刊登的稿子《康家塌把收归集体的自留地的树退还原主》写得好。我说这是个连标题带署名共88个字的小稿子。他说不在字多少,重在宣传康家塌大队落实党的林业政策走在前面,给全省作了榜样,起到引导作用。
我们到横沟已半后晌了,石海源与横沟公社书记李程鹏一合计,就沿黄河滩转了一圈,找到横沟大队支书李金桂。李金桂是学大寨的坚定派,对畔畔山大包干有看法,认为走偏了社会主义道路。他说横沟是吴堡的大村子,近800人口,黄河滩有900多亩水地,山上有1000多亩枣林,分田单干,树木咋经营,地绺绺斜斜咋来种?这个集体摊摊就踢蹋咧!
石海源说,前几天你们横沟,还有新舍窠、下山畔等沿河百余号社员来县委上访,要分枣树等经济林到户……李金桂打住话说,都是冯东旭在报纸上发了指头大的稿子惹下的事。农民看的是眼前利益,上面没红头文件,他们跑到中南海,我也不能把集体的树木分出去。
吃罢晚饭,石海源没有歇马。他拿了笔记本,与李程鹏去横沟村,入户给上访群众答复县委对落实林业政策的意见。他交给我的任务,是调查横沟黄河渡口上的事。
四
吴堡黄河大桥上有解放军把守,上面禁止陕西的农副产品贩卖出省。县城扣压下大量的红枣和黄豆,潮湿霉沤老鼠拉。石海源准备把横沟渡口放开,就可以把黄河沿岸出产的红枣,辛家沟、于家沟一带的高粱、黄豆、小米,寇家塬、李家塬一带的洋芋萝卜,偷渡过河卖出去,让群众手头有钱花。
我找老艄公李丕成了解了渡口船只和艄公等情况,又跑到李金桂家。李金桂忠诚厚道,心直口快,他是我在横沟驻队时结下的要好朋友,我得给他通个风。
进了门,李金桂正在煤油灯下看我下午给他真理标准讨论的报纸。他脸上露出苦笑:吴堡翻天覆地呀!畔畔山薛文堂打来电话说,石海源书记已明确表态,支持他包干到户,还有人说要放开黄河渡口,放开当然好,问题是得下达个文件。他扶了一下眼镜,指着炕头上的报纸说:兄弟,这就是报纸上说的“摸着石头过河”,怪不得李程鹏书记前几天都把民兵连里的子弹收了,看来横沟这个渡口我是守不住了……
夜深了,在李程鹏的办公窑里,石海源和李程鹏商量如何让畔畔山的星星之火迅速燎燃到全县。李程鹏建议第二天由他召集横沟各大队支书、大队长来公社,石书记讲话作动员。石海源说,别太急了,咱先从落实林业政策入手,尽快把割资本主义尾巴割走的枣树等经济林兑现给群众,然后总结畔畔山包干到户成功的经验,这样推广起来更有说服力。
第二天天刚亮,石海源就催李程鹏出发了,先到前胡家山、准子山、小王家山,又到续家坬、薛下村、薛上村,走村串户,讲述包干到户的好处,解除干部群众的顾虑。他每到一个村,就拍着胸膛给县社驻队干部和队干部讲:不要害怕,打下粮食的功劳是你们的,出了问题责任由我石海源承担!
【编辑: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