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后,空调逐步普及了,价钱下来了,款式多了,性能越来越好。这个时候,老家农村的人开始注重形象了,不少人开始觉得那种穿着大裤衩子,光着膀子,后腰上别着大蒲扇,那个形象有点不雅。慢慢地这种画面在人们的视线中越来越少,新建的社区基本看不到了。
□海宝明
古往今来,即便是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城市,时代不同,消暑纳凉的方式亦有诸多的不同。古代,消暑纳凉的工具主要是扇子。扇子的材质五花八门。诸葛亮用的是羽扇,羽扇是王公贵胄的标配。贵妇小姐一般用的是丝巾材料做的扇子,小巧玲珑,美观大方。才子文人则喜欢用纸和竹片制作的纸扇。扇面上画上图案,提上几句诗词,风雅、潇洒。有人论证,纸扇是由朝鲜半岛传入的,是否有史料根据,老海知识浅薄、不得而知。至于乡野村夫,多少年来,一把大的蒲扇,则是消暑纳凉的标配。大蒲扇的历史很长。
改革开放四十年,华夏大地消暑纳凉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家农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纳凉的工具依旧是一把大蒲扇。绿荫树下,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子,大蒲扇一摇。然后再喝上一口井波凉,吹着牛、侃着大山,逍遥自在,神灵活现,那就一个“美”。虽然穷,但是,那时的农村人有一个好心态。
时光流转,进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电扇进入了农村普通百姓的家庭。电扇有挂扇、台扇、落地扇,一二三档,还有带静音的,这东西比大蒲扇提高了一个大的层次。吹着电扇,喝着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镇汽水,对了,还有冰镇啤酒,美上加美。但是那个时候电力供应紧张,断电的事经常发生。虽然有了电扇,大蒲扇乡亲们还是没舍得扔,以备不时之需。
伴随着改革的春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老家农村的乡亲们陆续翻盖了新房。先富起来的人,有的还在城里购买了新楼房。有条件的人家,开始空调入户。这家伙比起大蒲扇、电扇高了几个档次。但是价钱也很那个。我记得当时一个春兰空调还是挂机,价格一万多元。空调的价格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进入新世纪以后,空调逐步的普及了,价钱下来了,款式多了,性能越来越好。厂家商家经常性的打折促销,空调不再是啥稀罕物了。这个时候,老家农村的人开始注重形象了,不少人开始觉得那种穿着大裤衩子,光着膀子,后腰上别着大蒲扇,那个形象有点不雅。媒体也开始连篇累牍的发文,讨论这个问题。慢慢地这种画面在人们的视线中越来越少了,新建的社区基本看不到了。时代进步了。
发展是个硬道理。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太多了。
【编辑: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