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故事宣讲队的队员们
侯树声给乡亲们讲故事
□ 记者 满淑涵
1973年,24岁的侯树声在安康电业局工作。因为出类拔萃的文艺天赋,他被安康地区文化馆借调,成为红色革命故事宣讲队的一员。“两个领队,八个宣讲员,都是从不同单位来的。”
侯树声至今记得,他当年讲的最多的是白求恩大夫的故事。“我们几个宣讲员要做故事选题,先给领队老师讲,再根据老师意见修改完善,自己对着镜子反复练,表情、手势都得到位。”
照片中的侯树声正在汉阴县下乡宣讲。他头戴八角帽,身体微微前倾,右手举到齐眉位置。“这是在介绍主人公出场。”为了让故事更有感染力,侯树声在讲述中加入了许多更生动的元素;模仿手术室外炮弹纷飞的声音,不同人物使用不同方言对话,恰到好处的停顿和衔接……场上的观众感动地落泪。侯树声见了也忍不住失声哽咽。
“我从小就爱好文学,喜欢参加文艺活动。”侯树声回忆自己上小学时参演“除四害”活报剧的情景,“那会儿没有同学愿意演老鼠,我就去演,后来大家说看到我就想打。”
在安康作宣讲员的一年多时间里,侯树声经常要和队友们乘船或坐大巴去村上讲故事。“那时候车跑在土路上还挺颠簸的,我们有时候住招待所,有时候住县文化馆,有时候把乒乓球台支起来就是一张大通铺。”下乡的日子里,侯树声觉得吃得最美的就是二合一米饭。“大米和绿豆一起煮的,香得很呢。”
侯树声在安康电业局当过锅炉工、电工,还管过广播站,办过“宣传栏”。“两根柱子中间挂张席子,席子上糊上报纸,我在白纸上写好内容,画上装饰画,再粘到报纸上,下一期把白纸揭下来重写重画。”45年过去,侯树声对那时的“宣传栏”记忆犹新。
后来,侯树声调到西安电力电容器厂工作,直到退休。“再没有去过安康,当年宣讲队的队友们也失去了联系,但我想,大家看到这张合影的时候都会想起那段难忘的日子。”
【编辑: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