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史春秋

“家账”见证四十年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8-04-10 10:03 【字体:

□ 周铁钧

1984年,报纸上发表了我的短文“家账”,写得是自己参加工作后,工资只有36元,每次花销都记账,月底看看用项,警示不乱花钱、勤俭持家。 

文章见报,极大鼓舞了我坚持记家账,花出几角几分都详细记录,后来觉得太散乱,零花钱就累计上账,如:本周买菜,几元几角,本月买粮……但较大的花销笔笔不落,1985年,账上每月多了一项20元的支出:买12寸黑白电视机的分期付款。 

电视搬回家,惹得四邻羡慕,那时胡同里没几家有电视,有了也瞒不住,因为须在院里竖十几米高的天线杆。起初,邻居晚上都来我家看电视,时间长了,他们觉得不好意思总打扰别人,来人渐渐少了,但有电视的人家也开始多起来。只有邻居董三哥还是常客,但他也不忍心白看,隔十天半月就带来一包花生米,半瓶老酒,我俩边喝边看,惬意无比。 

到上世纪90年代,家家院落都竖起了天线杆,远远望去,密密麻麻,像枯木林子。但没过几年,天线杆却渐渐减少,原来随着电视机更新换代,许多人家开始用室内天线或不用天线。电视机档次也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先进:有线、数字、立体…… 

我家电视机的变迁,家账有详细记录:1989年买19寸彩色电视:1700元。1998年买29寸平面直角彩色电视:2100元;2010年买50寸液晶电视:1.6万元。 

有一天,董三哥来串门,他与我住同一单元,从前的老房子,十多年前连同胡同一起“棚户区改造”,拆除建成住宅小区。他带来一只熏鸡,几听啤酒,我俩边吃喝边聊,话题回到了年轻时代,他叹息一声:“那时挣得少,日子虽苦点儿,可物价低,咱哥俩吃花生米、喝小烧,两块钱就够!” 

我没和他争辩,拿出家账翻开,手指着对他说:“你看,记得清清楚楚,1983年,猪肉一斤八角三,大米一斤一角七。” 

我略算了一下:“当时咱们小职员,一个月工资能买猪肉40多斤,能买大米200多斤,现在呢?” 

董三哥掰着手指算了算:“现在我儿子是普通职员,他一个月工资能买猪肉240多斤,买大米能买900多斤。” 

我合上账本:“物价涨了,工资长得更高,老百姓腰包鼓了,日子能不好过吗。” 

“嘿嘿。对,对,是这么个理儿。”他笑笑,拿过账本翻看着,突然一拍大腿:“1998年6月,五千七,买轻骑摩托,记得不?同一天,咱俩一人买一辆,骑着下乡,放哪儿都有老百姓围着看。” 

那时,街道是自行车的天下,骑摩托出行着实风光。没几年,摩托也“落后”了,开始流行节能环保的电动车,而今天,汽车更是满大街,比当年的摩托还多。家账每月也多了一笔大支出:2000元汽车贷款,车由孩子开,是我和老伴儿的“专职司机”。 

1993年起,一项新花销开始上账:旅游。开始几年去市内、省内的景点游览,后来随旅行团5日游、10日游……多年下来,我和老伴儿走遍了国内知名旅游区,近几年,又开始游历台港澳,东南亚等地。 

如今,平民百姓能坐动车、飞机、轮船去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欣赏异域风情,在40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采购员”最让人羡慕,就是能借公出机会天南海北去“旅游”。今年,我和老伴儿计划不旅游了,而是去海南租房子,冬天当“候鸟”,住到春暖花开再回来。 

翻阅家账,记忆中浮现出甜苦交融的过往时光,每宗花销都让日子攀升一个台阶,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编辑:李娟娟】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李娟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