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民生 共谋发展

——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1-01-28 07:46 【字体:


  编者按
  1月27日,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3位省政协委员分别围绕加快大西安综合交通建设、加强渭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立共享共融共担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陕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建务实之言、献可用之策、谋跨越之计,为实现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共谋“金点子”。


       杨淼常委代表民建陕西省委会:
  为我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受疫情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我省中小企业发展趋缓,影响企业复产达效。
  ◆为此建议:
  编制好中小企业“十四五”专项规划,从主体培育、财税扶持、企业融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系统性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在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产业与配套上抢占高地,努力融入制造业产业链。
  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定期组织多种形式银企对接活动,畅通投、融资渠道。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等中小企业实行土地优惠政策。
  建立企业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引导中小企业敢创新、善创新。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校企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与省内外、国内外大型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进行重大技术创新联合研发。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供应、生产、销售、服务产业链。
  技改资金要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适度减免相关税费,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返还失业保险费,加快清理政府拖欠企业的账款。
  杨育生常委:
  加快大西安综合交通建设

  大西安作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应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实现追赶超越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为此建议:
  重点围绕跨区域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交通枢纽建设运营、运输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建立省市协同推进机制,夯实大西安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保障机制。
  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国家级枢纽、区域级枢纽、都市级枢纽。加快完善铁路网,优化提升公路网,大力拓展航空网,发展城市交通网。搭建综合交通智能云平台、综合交通应急指挥平台、综合交通支付结算平台、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和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城市快速路建设,统筹布局高标准骨架型快速路和广覆盖加密型快速路。加快构筑组团间快速通道,形成高效支撑交通内外连接的快速路体系。
  加强内外交通网络衔接,全面梳理出入口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缓堵保畅方案。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以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提升交通运营管理水平,提高网络整体运行效率。
  孙忠宝委员:发展爱心慈善事业
  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面向新时代,大力发展爱心慈善事业,充分发挥爱心慈善的社会保障功能,对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高品质生活”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此建议:
  深入宣传《慈善法》,大力弘扬心手相连、患难与共的慈善精神,使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成为一种义务、成为一种风尚,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平衡财富差距、补充社保体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大力表彰慈善行为和慈善人士,鼓励、支持慈善机构开展丰富的慈善活动。保护慈善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调动爱心慈善人士的积极性,不断培育壮大爱心慈善力量。
  优化慈善组织结构,打造一批有良好社会声望、较强专业能力、完善治理结构、依法办事、合理梯次分工的规范化、高质量慈善组织。将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法治慈善推进,从以扶贫济困为主向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补充社保体系、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等领域推进。
  健全救助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加大慈善力量应急协调,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严厉打击假借慈善名义进行的非法活动。
  李敬喜常委代表民革陕西省委会:
  加快推进需求侧管理

  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五年的稳步推进,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产能过剩的局面有效缓解,但社会需求乏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
  ◆为此建议: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人数规模。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鼓励员工持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惠民政策,加大教育、医疗等服务资源供给。扩大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强化对就业确有困难群体的帮扶。
  对于创新型或填补市场空白的消费产品研发,政府可以采取有效有力的激励政策。鼓励提供优质服务、创新服务的企业发展,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扶持县乡商业网点建设,鼓励县乡商业企业升级改造。鼓励乡村居民扩大汽车、家电、信息等方面的消费,挖掘乡村居民的消费潜力。鼓励有实力的生产厂商针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特点设计产品,为乡村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完善乡村物流体系建设,扩大电子商务在乡村的推广和应用。
  对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形成侵权必赔偿、损害必制裁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和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和惩罚性赔偿机制,有效监督和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胡建波常委:

      打造“研发之都”和“卓越工程师摇篮”
  我省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极为不足,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极低的研发投入强度,很难对省内丰富的科教资源产生需求。
  ◆为此建议:
  在全国倡导“育人才=做产业”“研发之都在西安,工程人才看陕西”的品牌形象。大力传播陕西新IP,将一批领军带头人才树立为我省“模范人物”和“城市科技英雄”,培育工程师文化现象。
  将科教设施纳入基础设施投资规划。成立科教发展与高校建设投资基金,对重大科研项目与高校建设进行持续投入。在科教领域的投入要打破常规思维和渐进式增长模式,超越“临界点”,达到“突破点”。
  实施科研专项经费补贴、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等引导政策,吸引海内外大中型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基地。打造“研发之都”特色定位。切实保证我省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标准,扶持创新型企业成长。鼓励大型国有企业研发工作与高校结对合作。
  以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人才高地”为战略核心,依托我省科教资源优势,重点联合“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国际品牌。
  王瑜委员代表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加强渭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近年来,渭河流域各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水环境治理、非常规水利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但还存在用水忧患和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
  ◆为此建议:
  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在继续做好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储备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再生水利用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项目,力争纳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
  加大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通过新建一批水资源和水生态一体化利用工程,蓄集洪水补给基流,实现丰枯调剂,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规范再生水市场,出台流域内各地再生水管理办法。在新建建筑中设计中水系统,将中水管网建设纳入财政预算项目,出台中水热源泵利用扶持政策。优化水资源配置,利用价格杠杆撬动中水利用良性发展。
  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从源头上推动建立与水资源支撑条件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布局。加强农业用水管理,通过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的节水水平。尽快启动《陕西省节约用水办法》修订工作,把节水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
  刘勤州委员代表农工党陕西省委会:
  建立共享共融共担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预计今后几年,我省老年人口比重将持续上升,未来进入深度老龄化已经不可避免,但我省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为此建议:
  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按标准规划和监督落实新建、已建成居住区应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设立长期护理险种,提升筹资、报销水平。将社区家庭病床纳入医疗保险支付和管理范围。
  引进民营资本,创建医养联合体。整合医养各类机构老年人基本信息、健康档案和病历等,将电子健康档案与医疗系统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系统相整合,实现信息共享。
  充分发挥基层医疗集团“紧密型医联体”的优势,构建老年人健康指导、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综合干预的全过程服务监测评估体系,建立“疾病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的老年人慢性病综合管理防护网。
  鼓励各企业、社会服务机构采取公建民营、合作、联营等方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将日间照料中心转型升级为集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医养结合为一体的新型养老综合体。
  何存贵委员代表宝鸡市政协:
  抓住四个关键实施乡村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抓住四个关键,全力实施乡村建设。
  为此建议: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高起点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彻底补齐乡村建设短板。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打造各具风貌的特色村。
  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积极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三大“千亿级”产业项目。抓好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最大限度开发公益岗位,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以县城、小城镇、中心村为重点,进行全域规划,建设以产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牵引的田园综合体。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加大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力度,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常态、长效管理。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形成“卫生改厕+污水治理+循环农业”处理模式。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城乡的发展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
  坚持硬件软件一齐抓,全面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形成乡村治理强大合力。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在管用、长期、有效上狠下功夫,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功能作用。 
  
赵力强常委代表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
  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陕西红色故事

  陕西省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存在产业发展经济占比不高、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红色文化深挖考究不够等问题。
  ◆为此建议:
  实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打造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完善红色旅游配套交通体系,加大对红色景区的资金倾斜。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吸引周边居民参与景区内配套服务,带动当地人口就业,促进当地外流人口回流。
  支持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直接配套的干线公路建设,引入由政府牵头、国有企业跟上的国家资本为主体的红色景区及周边产业开发模式。组织红色教育进校园,培育形成形式多样的红色夏令营、冬令营等校外实践活动新局面。
  加强对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的发掘、征集、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差异化的课程讲述,丰富陈列布展、讲解解说内容和形式。
  加强红色旅游讲解员、导游员分级分期培训,鼓励红色旅游工作人员开展对所在产业及相关内容的挖掘。在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红色旅游相关课程、讲座。
  李明富委员:
  大力推进陕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陕西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新进展,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为此建议:
  大思路、高起点抓紧制定全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打造“三秦技工”新举措。采取“省部共建”模式,积极争取中央部门更多扶持支持。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兴办职业教育,支持我省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招收国际留学生。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上“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任教。
  加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院“升格”建设“职业大学”。引导支持相关市级高职学院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创新。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关中为主试点,陕南陕北或率先突破。
  建立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相关高职院校中央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问题,督促落实市级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缺口问题。
    张华俊常委代表致公党陕西省委会:
  推进我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我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试点先行、梯次跟进,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但我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社会治理创新理念较为滞后、社会组织整体实力不强、社会治理方式还不规范的问题。
  ◆为此建议:
  建立大数据统一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各部门系统的共享信息。建立统一的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在大数据管理部门中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指标齐全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指导城市大数据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社会治理手机APP的开发,为各级社会治理部门提供便捷化的管理系统,为公众参与提供便捷通道。
  对各级政府部门购买社会服务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推动项目资金真正能够落实到社会服务之中。委托和授权部分优质规范的社会组织对本行业内部的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切实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作用。
  精准识别社会需求,建立社会政策、制度设计和具体举措的更新机制。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实施社会评估,加强社会政策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反馈和调整。
  刘勇常委:
  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 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水平

  陕西是农业大省,解决好“三农”问题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建议:
  要通过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把荒废的房屋、空闲的宅基地利用起来,居城拆废、还地复耕,有效减少可耕地占用,还万顷给农业发展。
  城市建设用地拍卖的收入,应主要用于新增粮田的补偿和小城镇建设。应以“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为原则,大幅提高城市出让土地收益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比例,使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建立农民宅基地市场退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对宅基地进行配置,使农民能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企业等社会资本力量进入农村宅基地市场,通过设定一定的限制条件,引导企业为促进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贡献力量。
  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等方面统筹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城市功能特点的重点镇,特色引领,发展现代产业,吸纳周围农民就近安居乐业,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李瑛常委:
  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我们应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牢牢抓住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个“牛鼻子”,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为此建议:
  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最大限度整合运用各方面资源。加大考核力度,细化考核指标,把落实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情况纳入对各地市、各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抓好县域产业培育,实施“一县一策”,构建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集约化发展,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元化升级。
  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落实好减税降费等政策,加快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创业教育、培训、实践、实战有机结合,打造陕西“双创”特色品牌。
  全力提高经营性收入,创新多种经营模式,不断提升经营性收入占比。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充居民收入来源。适度增加转移性收入,增强社会救助的精准性、及时性,多措并举减轻群众负担,实现以减促收。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