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人才培养新通道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聚焦职业教育发展建言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1-02-01 07:55 【字体:

□ 实习记者 孙高菊  

家有万金,不如一技在身。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取得长足进步,已累计为社会输送近120万名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有60%以上的中高职毕业生实现在陕就业,在关键岗位发光出彩,逐渐成为产业升级中的技术中坚力量。
  迈出新步伐,再上新台阶,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绩,却面临着整体发展实力不强、水平不高、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不足等短板。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如何走得更通畅、更宽广,今年省两会上,多名省政协委员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
     加大统筹力度走活全省“一盘棋”  

“我省是教育大省,发展职业教育拥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但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明显滞后。”省政协委员、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明富说。
  因多年致力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李明富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了然于胸。他说,发展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办学成本更大,但就目前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
  “有名的职业院校生源充足,但教学资源短缺;而部分职业院校却招不到学生,教学资源闲置,造成很大浪费。”省政协委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药物与化工学院院长刘玉凤说。
  一面是投入上的“有心无力”;而另一面却是资源利用率不高,出现了极不均衡的尴尬局面。如何取长补短,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提质增效?
  李明富认为,应加大统筹力度,整体推进陕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打造“三秦技工”等新举措,实行省部共建模式,争取中央更多扶持支持,推动陕西职业教育大发展。针对陕西实际,要在追求创新突破、进一步加强省级统筹、放宽放活政策上下功夫,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充分吸纳民间或企业资本投入或兴办职业教育。制定相关政策,解决高职院校校园基本建设贷款难的问题,支持我省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招收国际留学生,给职业院校松绑,不断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
  “建议统筹协调技校、中职学校及个别高职院校的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联合办分校、租用等多种形式,盘活闲置资源。”刘玉凤说。
     开展试点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试点作为发展中的先导,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应用同样备受委员们关注。
  省政协委员、宝鸡市副市长李瑛说,宝鸡是一座工业城市,在技能人才培养上有其独特优势,应擦亮“宝鸡技工”品牌,加快建设全国职业教育示范市。支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职业院校建设成“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双一流”高职院校。
  李瑛建议,应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支持、积极培育有基础、有特色、有抱负的民办院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带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
  “通过选择办学条件好、综合实力强,且部分专业已经开展本科联办的高职院校升本,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刘玉凤同意李瑛委员的观点。
  刘玉凤建议在杨凌示范区建设职业教育产业园,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各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区融合发展,实现资源统筹。
     树立“订单式”思维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学校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方向、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企业要提供更适合学生实操的岗位,让学生在操作中提高理论与作业水平。这是通过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助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一条坦途。
  基于长期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李瑛说,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我省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度还远远不够。没有“订单式”思维,职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也将长期存在。
  “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职责任务。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发展,在促进校企、校行合作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搭建平台载体,创新合作模式。”李瑛建议,要突出“两端发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教大省、军工大省的优势,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