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里,乡村文化生活贫瘠,能看上一场皮影戏,就像逢年过节一样热闹,可谓座无虚席。那时候看皮影戏,一般是在秋收后的农闲时节,村民挨家挨户凑份子,请来皮影戏班演出,一唱就是十天半月,庆祝丰收年景。也有在庙会和端午、中秋等各种节令,还有大年三十和正月里,乡村里为图个热闹,争相邀请皮影艺人唱戏,为节日助兴。
西安城墙,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一千多年的时光中,诉说着这里的变与不变。在对它的保护与传承中,也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报纸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新闻媒介,自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变革。古代官报是中国古代媒体的一部分,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共同探讨一下古代官报的起源和发展。
漕运河,历史上也叫“运粮河”,在今天西安城北的汉长安城遗址。原来叫“漕运明渠”,现在是“汉城湖”的退水渠。据史料记载,这条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运粮河道,南起今西安市三桥街道车刘村,经汉长安城南城墙遗址“安门”外的南运粮河,流到东城墙“霸城门”外北至徐家湾,再向东流入黄河。当时的漕运河风景秀丽,每到春季,许多王公大臣都在漕运河两岸踏青游玩。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流通工具,从古至今,在国家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苏维埃政府诞生了一种红色货币,虽然只流通了半年左右,却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就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行最早的苏区货币——油布币(又称苏币、苏票)。
民间俗语云:“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这话说得十分妥帖。凉风习习吹过,北雁南飞、树叶渐黄、浓云渐淡,“天高云淡”说的正是这个时节。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最鼎盛的时期莫过于周秦汉唐。
发生于1946年10月13日的榆林横山起义,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百万大军包围解放区的严峻时刻,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由习仲勋、胡景铎、胡希仲一道策划和发动的。习仲勋曾说过,横山起义是他“革命生涯中最得意的一笔”。横山起义,“举国瞩目,影响尤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起义英雄举不胜举,然而张硕英却鲜为人知。
夏日的农村,人们习惯晚饭后在院子里乘凉,由于蚊子多,有的人家就在院子里挂一盏灭蚊灯,让蚊子自投罗网。看到这种情景,我常会想起小时候使用火绳驱蚊的情景,它不仅香气氤氲,还能把蚊虫驱赶得无影无踪,堪称驱蚊“神器”。
“七月南湖水涟涟,烟雨楼台雨如烟,荷花深处摇来一只船……南湖的船,党的摇篮,历史将从这里揭开新篇。”盛夏的嘉兴南湖,轻烟拂渚,垂柳依依,刚从云雾中挣扎出来的朝阳喷发出红晕,那一叶耀眼夺目的红船悠然地卧浮在湖面上,周围是从五湖四海慕名前来瞻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