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风雨如晦的历史天幕下,陕北延川才女李娓娓以笔为剑,突破传统闺阁文学的局限,在诗歌创作中熔铸家国忧患与女性意识,勾勒出独特的艺术图景。这位出身书香门第却半生飘零的女诗人,凭借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对艺术美学的不懈追求,在文学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其诗歌不仅是个人生命体验的结晶,更承载着深厚的思政价值与艺术成就,为研究晚清社会变迁与女性精神觉醒提供了独特视角。
节气到了白露,夜间的风便不同了。先是白日的燥热渐次消尽,继而凉意自地底渗出,爬上脚踝,漫过腰际,最后直抵人心。这凉意不是凛冽的,亦非刺骨,只是带着水汽的微寒,仿佛天地间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将夏日的余温一点一点地揩拭干净。
校舍的青瓦上还凝着晨露,粉墙已被岁月洇成淡淡的茶色。九月的风掠过操场边那棵歪脖子槐树,将一串铜铃般的笑音卷上云端。我站在锈迹斑驳的新村小学铁门前,四十年前的秋光忽然漫过眼帘。
家乡在秦岭深处镇安县的一个小山村,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村子背靠着山,面朝着山、中间仅有千米宽,三公里长的川道小平原;全村二百多口人、二百多亩地,勉强达到人均1亩地,还好这二百多亩地中有二十来亩的水田下湿地,其余大部分土地零星分布在七沟八梁的山坡上。坡地种植一些耐旱抗旱的杂粮作物。
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了,似乎,人们都无从觉察到。可是,秋天毕竟有了秋意,日子渐渐褪去了肆无忌惮的威风,嘶声裂肺的蝉也没以前嚣张跋扈了,乖乖向季节屈服,管你愿不愿意,秋天就是这样如约而至。
“奇险天下第一”的西岳华山,是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向往。作为一名乐山者,今年夏天,我和几位好伙伴同华山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感受到了其雄奇惊险之美,也对“自古华山一条路”有了直观认识。
陶鹰鼎出土于关中平原东部华山与少华山之间的柳枝泉护村古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秦岭北麓华州先民留下的宝贵财富。该遗址200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属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管辖,位于华州城东10公里处柳枝镇东南1公里的一级黄土台塬上,遗址因东有个泉护村定名。
“立秋”像是女子的名字。一个“立”字,端在那儿,像女子端庄娴静、亭亭玉立的样子,低着眉,浅浅地笑,一举手一投足,掉落万千风情。她走过漫长的夏季,风一程、雨一程、鬓角处带着风的微凉、沾着雨的清润,来到你的门前,轻推门扉,秋天便扑怀而来。
盛夏尚未走远,浅秋的气息已扑面而来。孤身一人漫步汉江之畔,即将落下的夕阳余晖洒在静谧的江面上,“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盛景与两岸苍翠的草木交相辉映。
由诗人光未然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联袂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虽然诞生在抗战时期,但时至今日,其铿锵的旋律和激昂的唱词,依然不断激励着无数国人砥砺前行,去传承巍峨的中国精神。新近出炉的《〈黄河大合唱〉简史》,深情回溯这部经典产生的历史,在以史为鉴中唱响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