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浴血抗战,华夏大地遍地烽烟。在这场事关民族存亡的伟大斗争中,王益儿女挺身而出,或抛头颅洒热血,或抓生产保供给,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史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八月去乌镇旅游,水乡的旖旎风光令人陶醉,然而隐藏在古镇的王会悟故居纪念馆,也引起许多游客驻足参观。王会悟故居位于乌镇西栅的观后街,古色古香,现辟为纪念馆,于2021年4月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的展板、图片以及实物,带领人们认识了这位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当门而立的巨幅《南湖风光》屏风前,竖立着的《南湖红船与王会悟》组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从中共一大一位幕后女英雄的故事,体味革命女性的独特魅力。
当历史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当国家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我也从一名对戏曲一知半解的小学员成长为被广大观众所喜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回顾我的艺术人生,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涌上心头的是对戏曲事业的无限感怀和感恩。40多年来,我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戏曲,而戏曲也让我收获了人生中所有的荣誉和最宝贵的财富。
李象九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清涧起义主要领导人、民建西北组织创建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晚清风雨如晦的历史天幕下,陕北延川才女李娓娓以笔为剑,突破传统闺阁文学的局限,在诗歌创作中熔铸家国忧患与女性意识,勾勒出独特的艺术图景。这位出身书香门第却半生飘零的女诗人,凭借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对艺术美学的不懈追求,在文学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其诗歌不仅是个人生命体验的结晶,更承载着深厚的思政价值与艺术成就,为研究晚清社会变迁与女性精神觉醒提供了独特视角。
节气到了白露,夜间的风便不同了。先是白日的燥热渐次消尽,继而凉意自地底渗出,爬上脚踝,漫过腰际,最后直抵人心。这凉意不是凛冽的,亦非刺骨,只是带着水汽的微寒,仿佛天地间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将夏日的余温一点一点地揩拭干净。
校舍的青瓦上还凝着晨露,粉墙已被岁月洇成淡淡的茶色。九月的风掠过操场边那棵歪脖子槐树,将一串铜铃般的笑音卷上云端。我站在锈迹斑驳的新村小学铁门前,四十年前的秋光忽然漫过眼帘。
家乡在秦岭深处镇安县的一个小山村,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村子背靠着山,面朝着山、中间仅有千米宽,三公里长的川道小平原;全村二百多口人、二百多亩地,勉强达到人均1亩地,还好这二百多亩地中有二十来亩的水田下湿地,其余大部分土地零星分布在七沟八梁的山坡上。坡地种植一些耐旱抗旱的杂粮作物。
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了,似乎,人们都无从觉察到。可是,秋天毕竟有了秋意,日子渐渐褪去了肆无忌惮的威风,嘶声裂肺的蝉也没以前嚣张跋扈了,乖乖向季节屈服,管你愿不愿意,秋天就是这样如约而至。
“奇险天下第一”的西岳华山,是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向往。作为一名乐山者,今年夏天,我和几位好伙伴同华山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感受到了其雄奇惊险之美,也对“自古华山一条路”有了直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