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史春秋
  • 1938年4月17日至23日,陕甘宁边区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此次大会是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边区工人组织的统一和发展。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连续两期报道了大会盛况。

  •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设立这一节日,旨在强调图书作为传播知识、信息和思想的载体的不可替代性,更重要的是唤醒公众对阅读价值和版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让这一天真正成为图书日。

  • 又是一年芳草绿,自在飞花轻似梦。几场春雨飘过,风情万种的春天款款而来,不经意间,暮春四月已至,芳草萋萋、桃红柳绿,蜂歌蝶舞、飞鸟欢鸣,精彩的剧情拉开了帷幕,它把春的风韵推向了极致,无不令人怦然心动。

  • “柳节”清明 2025-04-07

    韶光流转,清明又至。《历书》里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古时的清明,也称“柳节”,以柳为载体的民俗活动可谓多矣。其中,流行最广泛的是插柳戴柳。民谚中就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之类的说法。

  • 走进巴蜀大地,随处可见闪耀在山水之间的文学巨星光芒,如江油的李白、射洪的陈子昂、成都草堂的杜甫。而眉山“三苏祠”中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一家独占唐宋八大家三席,犹如三颗璀璨明星,照亮了千年,未来也将更加灿烂。

  •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然而,就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学术荒野之上,一群大师却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开辟出中国考古学的崭新天地。《荒野上的大师》一书,如同一个时光宝盒,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以及大师们的传奇故事生动呈现。

  • 六楼骑街 2025-04-07

    陕北的春天来得比较晚,虽然春分已过,但整个大地依然是光秃秃的。我们从榆林新区赶过来,远远望去,蓝天白云之下,萧瑟大地之上,巍峨耸立的古城像一枚陈年印章盖在榆溪河泛黄如宣纸的大地上。春意荫发之下,高耸的城楼更加古朴庄严。作为明代九边重镇之首的榆林市古城,榆林城墙建得比北京明城墙还要高。据史料记载,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算下来高约12米。

  • 朋友姚先生新制一套茶具,请我写“品茗论道”四个字。我不敢怠慢,认认真真写了好几天。交稿后,他把这几个字刻在茶盘上,说这样更显喝茶的高雅与情趣。书法这门艺术,越来越离不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喜欢。

  • 当灞河源头的冰层裂开第一道细微的缝隙,春的使者便揣着用山桃花汁书写的信件,在秦岭褶皱间悄然奔走。这些带着松针清香的信笺,藏在迎春花鹅黄的蕊心,隐于解冻溪水的叮咚韵律,抑或是农家人播种时挥洒的汗珠里,将春天的消息传递到每个翘首以盼的心灵深处。

  • 春天刚过一半,家乡的油菜花就开了,一直持续到四月。我的家乡汉中位于秦岭巴山之间,是“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有“西北江南”之称。每年的三月,桃李樱杏等各色鲜花竞相开放,整个盆地花开馥郁、香风沉醉,成了一个姿态天然、美不胜收的大花园。尤其是油菜花,经过几场春雨,便敲锣打鼓地开遍了盆地的角角落落。那黄金般的笑脸绚丽明亮、光彩夺目,让人迷醉,吸引着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赶来观赏这盛大的花事。

 100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